清晨,薄雾未散,宜丰县棠浦镇南坪村南坪米粉加工厂内就已开始忙碌。浸泡、洗米、磨浆、滤浆脱水……(据8月21日《宜春日报》)
这碗看似普通的米粉,为何能年销500余万元还供不应求?答案不在秘方里,而在“守”与“创”的辩证法中——守的是老祖宗传下的手艺根脉,创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新招,二者交织出一碗米粉的“出圈密码”,也给传统手艺的现代生存提供了鲜活样本。
守,是守得住慢功夫里的匠心。南坪米粉的爽滑强韧、独特米香,全靠那十几道古法工序:晒粉要晒三次、翻六遍,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般精心;磨浆、揉团虽已部分机械化,但关键环节仍保留着人工的“火候感”。传统手艺的魅力,恰恰藏在这些不急、不懒、不糊弄的细节里。
创,是创得出巧心思里的生机。南坪米粉的聪明,在于懂得“借势”——晒粉要看天,就引入烘干机打破天气限制;卖粉靠腿跑,就搞直播带货让全国“云下单”;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就用“党建+合作社+农户”把分散的农户拧成一股绳。这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给老手艺装上“现代引擎”。守正不是故步自封,创新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找到传统与时代的接口,让老手艺既能接住地气,又能触到创新。
更难得的是,南坪米粉的“出圈”,最终落在了富民上。15家生产商、500余个就业岗位、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让一碗米粉不仅是舌尖生意,更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支点。传统产业的振兴,从来不是孤立的手艺保护,而是要让它“长”在产业链上,“活”在百姓的腰包里。这碗米粉的温度,是传统的温度,更是创新的温度;是一方水土的味道,更是一个时代的心跳。
(王志高 作者为江苏公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