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凉资源”点燃“热经济”的民生答卷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青山环抱间,漂流游客的欢笑声惊起林间飞鸟;千米海拔上,民宿木屋一床难求;村口小路旁,农家蔬菜刚摆出就被抢购一空……这个夏天,铜鼓县用流淌的山泉水做密码,激活了“清凉经济”的一池春水,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据8月16日《宜春日报》)

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发展县域经济同样如此,需要精准把握优势,匠心独运。

铜鼓县没有盲目追求大拆大建,而是精准抓住了都市人群逃离酷暑、回归自然的消费需求,将最普通的山泉水、高海拔和清新空气转化为最具吸引力的“凉资源”。

从带水清溪谷乐园到太阳岭的避暑木屋,从汤里度假区到散落山间的民宿集群,铜鼓县用最轻的姿态、最巧的力道,撬动了夏季旅游的大市场。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火热景象的背后,是民生经济的“热气腾腾”。

东源村的农副产品不出村就被销售一空;带溪集镇的商铺生意火爆;客家美食店被捧成“网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具体表现为农民鼓起的钱袋子、集镇复苏的烟火气、村民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马运来的“编外客房”、周玲玲生意翻倍的美食店、胡林眼角的笑纹,正是民生经济最生动的注脚。

更难得的是,铜鼓县的“清凉经济”彰显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来自湖南浏阳的汪尚道老人连续十六年的“报到”;罗碧儒一家二十多口人年年“打卡”……这种“候鸟式”度假背后,是对生态环境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服务品质的长期信赖。

当游客说“这里的星星亮得能当灯笼照路”,当老人感慨“到这里住两天,肠胃就舒坦”,这不仅仅是旅游体验,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认同。

铜鼓县的实践告诉我们:生态价值的转化,需要的不是蛮力而是巧思。与其追求“大而全”的开发项目,不如深耕“小而美”的差异化体验;与其等待“远来的和尚”,不如激发本土民众的参与热情。

自今年7月以来,日均超万名游客涌入铜鼓县——从山水间“涌”出来的“清凉经济”,正成为惠民富民的生动实践。

当越来越多的地方像铜鼓县一样,学会用生态之美叩开发展之门,用民生温度标注发展厚度,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共同富裕的画卷必将越绘越精彩。

(李华英 作者为安徽公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