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驻”入真情 帮出实效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22日清晨,阳光刚漫过铜鼓县三都镇西向村村委会办公室窗台,村民田秀翠攥着一叠钞票,嘴角笑意藏不住。“土鸡6只22斤,1320元;鸡蛋80枚,160元;大米200斤,600元,一共2080元。”她一边跟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驻西向村第一书记杨建核对,一边反复摩挲手里的钱。这样的收入,在几年前的西向村,村民们都不敢想象。

西向村坐落在群山深处,距集镇20公里、县城30公里,蜿蜒山路曾是脱贫路上的“拦路虎”。长期以来,该村并不缺好的农副产品:4600多亩耕地产出的富硒大米颗粒饱满,600多亩翠冠梨、秋月梨基地里的果子挂满枝头……“前几年班车一停,卖东西更难了。”田秀翠曾经算过一笔账,拉几十斤蔬菜、几只鸡鸭去县城,得找人拼车,往返车费就要60元,刨去成本没剩多少,而家里养的猪、黑山羊要贩卖的话,只能等人上门。

2021年7月,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驻村工作队带着帮扶任务来村,眼前景象让队员们揪心。“富硒大米2.5元一斤,翠冠梨2元一斤,这么好的东西堆在村里却卖不出去。”杨建回忆初到村里时的场景,语气满是感慨,“看着农户期盼又无奈的眼神,我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们找出路。”

工作队第一时间对接学校,“校村联动”消费帮扶计划迅速落地。第一步,摸清全村农户种养情况,建起详细供货清单;第二步,精准对接学校800多名教职工,每周一收集土鸡、土鸭、大米等农副产品需求,分类整理后发至学校工作群。消息一出,老师们采购接龙不停。

每逢周五,工作队队员的私家车就成了“货车”。大家按订单打包农副产品,贴上姓名、地址,奔波3个多小时把货带到南昌,再分发给老师们。“累是累点,但看到农户拿到钱的样子,值了。”杨建说。

该村种梨大户陈春生是最早受益的村民之一。他种了30多亩翠冠梨、秋月梨,年产量达2.5万公斤。“工作队来了后,每年帮我卖1万公斤梨。”陈春生笑着说,“现在再也不怕果子烂在树上了。”除了梨,工作队还帮他卖土猪、鸡鸭和黑山羊,每年光这些就能增收2万多元。

78岁的陈道荣,是著名烈士、铜鼓县首任县委书记陈逸群的侄孙。这些年,他守着陈逸群故居当义务讲解员,还养了土猪、土鸡,种了板栗、水稻和蔬菜。“以前吃不完的鸡蛋、板栗,一半都送人了,想卖也没人收。”陈道荣说,现在只要给杨建打个电话,工作队就会开车上门,称重、付钱一气呵成。“我每年能卖几头猪、十多只土鸡,还有大米、鸭子和板栗,差不多能卖2万元。”

随着帮扶模式成熟,除了学校教职工,不少友好单位也加入采购队伍。每到秋冬季节,梨、大米、家禽、家畜就成了抢手货。“以前是农副产品愁出山,现在是买家等着货,变化太大了。”西向村党支部书记刘世明感慨地说。

在杨建和队员们看来,他们不过是“搭桥人”:“村里的农副产品品质好,城里消费者也需要这些绿色优质产品,我们只是把两端连了起来。”四年间,这座“桥”让近千万元农副产品走出深山,也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笑容越来越多。如今,该村已听不到愁卖货的叹息,只有村民忙着种养、盼着丰收的热闹。这个深山里的村落增收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