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堂镇美丽田园风光
下山村黑山羊养殖基地
中楼村太秋文化园
翰堂镇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近年来,上高县翰堂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主线,以农业为基、产业为翼,深度挖掘山水田林资源禀赋,以特色产业培育为核心引擎,构建起“多点突破、全域联动”的产业体系。同时,将环境美化作为撬动民生改善与乡村蝶变的关键抓手,以厕所革命破题、以系统整治提质、以新农村建设赋能、以生态守护筑底,绘就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生态养殖发展山间经济
该镇江边村依托山林生态优势,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发展特色产业,引入耐粗饲、抗病强的藏香猪品种,创新构建“山林放养+科学圈养”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夏秋季节山林散养提升肉质品质,冬春季节以豆渣、谷糠等低成本饲料科学育肥,实现品质与效益双提升。
江边村驻村帮扶单位专项投入45万元建成标准化养殖栏舍,配套推广种猪选育与疫病防控技术体系,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万元。这些穿梭于山林的“黑色精灵”,已然成为村民捧在手心的致富密钥。
该镇下山村黑山羊养殖基地历经多年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全镇特色养殖产业的标杆项目。目前,基地高峰期存栏黑山羊1000余只、胡羊800余只。同时,该项目通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养殖模式,带动周边15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
“一村一品”拓宽增收渠道
特色产业是驱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该镇以三大举措推动产业振兴提质升级。深化科技兴农战略,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土专家”参与田间课堂,推广智慧农业设备、生态种养技术,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时代“新农人”队伍;延伸产业链条,规划建设农产品初加工中心,通过标准化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翰堂区域公用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依托太秋甜柿种植基地、稻鱼共生养殖基地等资源,精心设计“农耕体验+采摘观光”乡村旅游线路,让游客在稻田里捉鱼、柿树下品果,感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田园乐趣。
近年来,该镇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中楼村鲈鱼养殖基地依托温泉水养殖独特优势,实现反季节上市,年产鲈鱼2.5万公斤,创造产值50万元。太秋甜柿种植基地引入优质品种,通过精细化田间管理,今年预计产量突破1.5万公斤,让甜蜜“柿”业成为增收新亮点;有源村富硒蛋鸡养殖基地现存栏蛋鸡4万羽,日产鲜蛋3万枚,优质产品畅销周边县市;覆盖翰堂村、下山村的1600亩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将新能源光伏发电与传统渔业养殖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发展新路;棠陂村澳洲龙虾养殖项目今年6月开始投产,带动20人就业,年产值有望达300万元;磻村村富鹏养鸡场富硒蛋鸡项目正在抓紧建设……这些产业如璀璨星辰散落乡野,共同照亮该镇产业振兴的奋进之路。
近日,年逾六旬的老左和十几名村民在中楼村一片400亩的太秋甜柿果园里穿梭。他们小心翼翼地修剪枝条、套袋、覆网,为即将成熟的太秋甜柿保驾护航。
“自从村里搞起了果园,我每天都有事做。”老左笑着说,“我今年已经63岁了。现在到果园里做事,每天可以赚100多元,忙的时候还管午饭。”如今,该村的太秋甜柿果园,不仅承载着村里振兴的希望,也承载着周边村民的甜蜜未来。
厕所革命“改”出温度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该镇将农村改厕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先手棋”与健康民生的“关键招”,以精准施策打破重建设、轻实效的困境。该镇明确施工标准、统一技术规范。同时,组织干部深入农户了解粪污收集处理问题,靶向破解改厕不实用、维护不到位等难题,推动农村改厕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以前觉得农村不用这么讲究,现在看着厕所干干净净,院里院外整洁的卫生环境,心情十分舒畅。”密村村民易单梅的感慨,道出了改厕带来的深层变化。生活环境的洁净,进一步增强了村民主动维护环境的意识,让讲卫生、爱整洁成为乡村新风尚。
系统整治展新颜
厕所革命只是起点,该镇以全域提升思维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让局部美延伸为全域美。在水污染治理上,该镇投入266万元对镇域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重点完善进水预处理系统、生物反应池与消毒设施,同步整治沟渠6112米。升级后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覆盖周边5个行政村1200余户群众,昔日污水横流、直排河道的乱象彻底消失,清澈沟渠重新绕村而过。
在垃圾治理上,该镇每年划拨100余万元专项经费,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闭环体系:聘请专业保洁公司负责日常清运,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定期开展村容保洁专项行动,组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清理村内沟渠杂物、整治房前屋后乱堆乱放,让“干净、整洁、有序”成为村庄的日常。如今,漫步该镇的村组道路,不见垃圾堆积,不闻污水异味,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的绿植、干净整洁的庭院,以及村民脸上舒展的笑容。
新农村建设“筑”就幸福
环境美起来,更要生活好起来。近年来,该镇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环境美化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深度融合,让群众在宜居中收获幸福。在基础设施上,该镇新建19个新农村点,累计完成39955.8平方米农村道路硬化黑化,实现村组主干道“户户通”;拆除“三房”34716.5平方米,改造危房26户,为困难群众筑起安全港湾;安装419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夜间出行路,彻底告别摸黑走夜路的历史。在公共服务上,建设村级文化广场和11个农家书屋,配套健身器材与文娱设施,使之成为村民茶余饭后健身、休闲、唠家常的幸福驿站;推进卫生院自然村全覆盖工程。全镇所有自然村均建有村级卫生室,常见病诊疗、慢性病管理、医保即时报销在家门口就能办理,让村民彻底远离小病跑镇里、大病跑县里的奔波之苦。
绿色发展激活乡村动能
该镇在发展中始终绷紧生态保护之弦,用严举措守护好风光。针对原非煤矿山的生态“伤疤”,该镇通过“关闭整合+生态修复”双管齐下,投入专项资金对废弃矿山进行覆土复绿,修复植被面积超千亩,让昔日荒山秃岭重新披上新装,重现青山叠翠的生机。同时,该镇积极推广秸秆粉碎还田、青贮饲料加工、生物质燃料转化等技术,让废弃秸秆变身为农田肥料、养殖饲料、清洁能源,既守护了蓝天,又变废为宝,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图片均由翰堂镇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