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处 暑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处暑,是夏天转身时留在风里的一声轻叹,带着未散的余温,也藏着渐起的清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暑夏的温柔告别,是时令的悄然交替。

处暑时节,大自然演绎着微妙的变化,古人以三候为它写下注脚。一候“鹰乃祭鸟”,盘旋的鹰隼频繁捕猎,猎物堆成小小的丘,像是献给天地的谢礼。二候“天地始肃”,草木的绿不再浓得化不开,叶尖悄悄洇出浅黄,风过处,多了几分清瘦的萧索。三候“禾乃登”,田垄间的稻穗压弯了腰,谷粒在壳中鼓胀,连空气都浸着谷物将熟的微甜。这三幕自然仪式,无声宣告着夏的终场与秋的序章。

入夜的风已不同往昔,不再裹挟白日的燥热,而是带着沁凉拂过面颊。立秋的风还余夏日温热,此刻却已褪尽最后一丝暖。老话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可这最后的温热,终抵不过时光,终将退场。

记忆里的夏天总裹着层层叠叠的味道。清晨推窗,邻家绿豆汤的清甜漫进来。晌午巷口,卖冰棍小贩的吆喝里,混着木箱中奶油香草的奶香。傍晚的风最贪心,卷着炒辣椒的呛、炖冬瓜的鲜,还有煤炉的烟火气,在巷子里打个转,就钻进每个人的鼻腔。这些独属于夏日的气息正一点点淡去,像被秋风卷走的落叶,打着旋儿沉入记忆深处,再伸手时,只剩指尖一点虚无的痒。

最让人不舍的,是阳光的味道。夏日午后的阳光从不吝啬,直直地泼洒下来,把柏油路晒得发软,把晾衣绳上的白衬衫镀成金箔,连墙角青苔都透着被晒透的暖。我们在阳光下行走,汗珠坠落,透着说不出的畅快。过不了多久,阳光会变得吝啬,斜斜地落在屋檐上,暖度减了大半,倒添了几分清冷的金黄。瓦楞上会凝起晶莹的露,清晨看时,像夏天临走前,在屋顶留下的一串透明吻痕。我们终将告别那种被阳光紧紧包裹的热,告别整个人、整颗心都被晒得滚烫的滋味。

刘禹锡诗曰:“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夏天的离去带着孩子气的决绝。前几日还在枝头喧闹的梧桐叶,一场风过便铺了半院碎金。池塘里的荷昨天还擎着粉红的盏,今早再看,梗已黑瘦如铁,像梵高笔下扭曲的线条,倔强地刺向灰空。最聒噪的蝉也识趣,一场透雨后便集体噤声,枝丫间只剩空荡荡的静。可李娟说得好:“秋天是夏天努力地想要停止下来的那段时光。”季节从不是断裂的切面,而是像熬粥的火候,从旺火慢慢转成文火,把夏的浓甜熬成秋的清醇。

田野里正上演着热闹的变奏。稻穗先垂下沉甸甸的头,晨露在谷粒上滚动,折射出蜜糖般的光,引得麻雀三三两两来偷食,翅膀扑棱,惊起细碎的声响。玉米秆举着饱满的棒子,宽叶卷着黄边,风过时互相拍打,沙沙声里全是成熟的雀跃。田埂边的芝麻秆站得笔直,蒴果裂着小口,小小的籽粒在里面轻晃,像藏着一肚子悄悄话。坡地的棉花咧着嘴,吐出雪白的絮,沾在绿叶间,恍若谁撒了把碎雪。红薯藤蔓匍匐着,悄悄把养分输给块茎,圆滚滚的薯在土里憋着力气长。毛豆、花生带着大地余温,被摆上晒谷场,摊在庭院的竹匾里。偶有急雨落下,砸在屋顶街道,噼啪如鼓点,地面腾起无数细小白雾。雨后,被打落的丝瓜花粘在湿润泥土上,金黄如未拆的信件,藏着夏天的秘密。

夜里的变化悄无声息,却处处留痕。处暑后,我们对枕头凉席的触感渐生敏感,起初只是枕席上微乎其微的凉意,皮肤会不自觉回应,渐渐地凉意漫开,盖薄被成了习惯。夜空更高远,星星亮得更分明。

站在季节的门槛回望,夏日的热烈仍在血脉里流动。那些被阳光晒透的午后,混着烟火气的晚风,蝉鸣里的燥热与欢喜,都成了生命里的养分。当秋天真正铺展,我们带着这些温暖前行,便有勇气迎接新的生长,就像庄稼攒着夏日的能量,在秋天结出饱满的果实。这告别,原是为了更好地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