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牌楼古村:皇族城堡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古门楼

古祠堂

牌楼古村自铭“云山世第”,今存古建筑群由宋太祖赵匡胤后裔迁靖六世祖赵用夫,于元代初年(1256年)率族人开始营造,由世孙逐步完成形成规模。如今,古村虽历经兴衰,却依然以庄重姿态,向世人敞开一扇通往700多年前的时空之门。

在靖安县仁首镇棠港村,民间流传“先有棠港街,后有仁首街”之说,可见当时之繁华。棠港村有赵氏三族,分别为牌楼赵家、云岭赵家、箭楼赵家,都是宋太祖赵匡胤后裔,从《赵氏族谱》推算下来,已传承40余代。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太祖赵匡胤第七代传人赵徵为避战乱,保住龙脉,一群皇亲贵族从中原大地迁徙棠港村云岭组。迁靖六世祖赵用夫于元代初年率领自己的一支赵氏家族来到云山再次创业,开始营造永久性建筑。其核心部位即中部的两路二、三进主要建筑物,至今保存基本完整。云山世第平面上是一个矩形四面围合的大院,中部前方为带八字门墙和牌坊式大门,朝向西偏北,为明代早期建筑物。大门后是赵氏宗祠,建于明代洪武到永乐年间。最古老的部分是北侧的一路二进住宅建筑,村民称为“老屋”,都说是先建了老屋后建的祠堂。北路住宅门厅保存尚完好。两廊屋为清代重建,后座始建于明代早期的洪武年间,已坍塌一大半。门厅柱础造型为木櫍翘唇扁覆盆八方座,具有典型的元代早期特征。

据《赵氏族谱》记载,古时牌楼是个大村庄,高峰时人口上千人,村庄5口井供水。四周是高大围墙,围墙四角有高大牌楼,可用于眺望放哨,又可供人赏月品茶,“牌楼”村名由此得来。

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古祠堂”“古门楼”“古柏树”。这些古建筑是典型的南宋末年建筑,古柏树树龄均在700年以上。

古建筑和古柏树

一进村口,道路两旁和村庄大门两旁都是参天的古柏树。这些古柏都是开基祖在此安家后种下的,见证了这里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古树有10棵之多。

古门楼两侧八字墙都是用大理石作墙基,大理石正面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图案。屋顶呈一个巨大的漏斗型,喻为“日进斗金”。古人用砖块加工成石拱状,环环相扣,层层相托,由小到大,从内向外扩展,充分运用力学原理,墙身八角奇特的爪形雕刻清晰可见。

祠堂分前厅、主厅、香火厅三部分,长60余米,每个厅原来都有屏风。屏风上头有名人书写的字匾,还有古画。主厅摆有香案,有6条长10米的条凳(现仅存2条),长凳的凳座用一根木头做成。前厅和主厅之间原有一个戏台(后被拆),每年三月三日是祖宗——琛公的生日,村里都会请来戏班子唱上3至5天的戏,这个传统一直保留至今。香火厅供奉着祖宗琛公的坐像。琛公头戴王冠,身着官服,手执锐剑,脚踏龟蛇两将。据《赵氏族谱》记载,琛公为宫中内卫总管。

祠堂两侧的木柱是考古专家判断年代的证据之一。木柱的座墩呈圆形,符合元朝的建筑特点,是从更早的莲花座墩演变而来。厅堂屋顶的房梁分横梁和竖梁,相互交错,横梁直接与竖梁相连,连接处的横梁上方有斗拱。有的斗拱呈一字形,将上下两个横梁相连,环环相扣。这不仅与宋末元初的建筑特点相吻合,也符合建筑力学要求,充分展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也展现了皇族的气派。

祠堂左侧有一建筑物,其年代比祠堂早。据考古专家介绍,从其粗放式建筑风格、阁楼式样、小方格型窗帘、芦苇作壁、莲花形座墩来推断,属典型的南宋建筑。

整个古建筑用的砖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比现代的砖大出了3倍多,而且质轻耐压,虽经历了700余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完好无损。据专家介绍,这是用一种熟混土烧制而成。每块砖上都有文字,字迹清晰可见。砌砖用的泥巴用糯米羹调拌而成。

古村原貌追溯

可能是出于自己是皇家贵族,又是移民,怕遭受外界骚扰的考虑,祖先把村庄建得跟城堡一样,而且带有典型的皇家宫殿的风格,如能复古,可与赣南围屋相媲美。

村庄内有四街八巷,每条街巷都用青石板铺路(遗迹清晰可见),都设计有街门、巷门,一旦有外敌入侵,进得来、出不去,这些都有遗迹证明。整个四街八巷互为相连,人在街巷中自由穿行,可以做到晴天不沾灰、雨天不湿靴。村庄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四角建有高大的牌楼。牌楼不仅用作岗哨,抵御外敌入侵,而且可供人们观花赏月,棋牌娱乐。古村内店铺林立,好不热闹。《赵氏族谱》中记载,牌楼古村人口最多时“有族人逾千”。村庄下有2条长长的隧道,与外界相通,隧道两壁都由长的麻石砌成,人可以在里面自由行走。据族谱记载,当年太平军外战不下,待发现隧道的秘密后,选择元宵闹花灯族人一时放松警惕时,从地下隧道攻入村庄,“掳壮丁三百,掠财物无数”。从那时起,古村开始走向衰弱。

古村有关传说

一代又一代的宋太祖后裔,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发展生息,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这里曾出过五名进士、二名举人、五十多名秀才,有载入地方志的明代云贵副总督赵启炳,清代名举人赵子如、赵鸣山,还流传着“送斗笠、回草帽”“鹊哩啄缸”的传说。

相传开基祖宗琛公娶妻室八房(至今这里仍有八大房的传说),生子27个。据说,他建四街八巷是一气呵成,共有120个座墩,竖有120根木柱。当年琛公办开工宴,其岳父前来喝酒,送来礼物是120个斗笠。斗笠是用来遮雨用的,意思就是说,木柱竖起来了,如建不成房子,就用斗笠来遮住,免得木头受雨淋发霉。其真正意思是怀疑他女婿根本建不起来。琛公就回敬岳父120个草帽,一来表示自己人丁旺盛,二来表示自己现在虽然为一介草民,但是一个可顶你120个,表示自己完全有能力建起来。

又传说,主厅屏风上有一古画,画中有一喜鹊;屏风前有一花缸,缸中盛有五谷杂粮,是村民用来祭天的。画中喜鹊成精,每天晚上都会飞入缸中啄谷,撞击缸壁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就是“鹊哩啄缸”传说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