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英雄儿女抗敌寇 碧血丹心照汗青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高安县委旧址(礼港小学)

上高会战中国军队第十九集团军总指挥部旧址

新四军驻慈化通讯处旧址

团山寺大惨案遇难同胞纪念墓

宜春自汉代建县,迄今2200多年的历史,很早就有抗击倭寇、抵御外侵的光荣传统。明代丰城李遂、李材父子就是著名的抗倭名将;邓子龙于1598年11月亲率水师在朝鲜海域与倭寇决战,壮烈牺牲;近现代,为了反对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宜春各地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和抵制日货运动。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宜春这块红土地上,又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他们为抗日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征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宜春战斗的湘鄂赣东北游击大队、东南游击大队、平修铜游击队和湘赣边游击队等先后被改编为新四军,奔赴华中战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

1937年10月初,湘鄂赣东北游击大队18人来到宜丰潭山,编成“湘鄂赣红军抗日游击队第一支队第九大队”,吴咏湘为大队长,曾金生为政委。游击大队下山后,奉东北特委指示,到奉新上富、铜鼓等地宣传抗日主张,部队迅速发展到280多人。当年11月16日,部队从潭山出发,经铜鼓开往湖南平江嘉义集中整编。与此同时,以傅彪为队长、30余人枪的平修铜游击队经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并达成协议,下山改编后扩大到约200人,11月间开往嘉义。战斗在金钟湖和丰顶山一带的东南游击大队,约70余人枪,在卢振陆、黄启富率领下开往嘉义集中。谭余保领导的湘赣边游击队也从武功山、明月山等地到莲花县垄上村集中,部队迅速发展到600余人。1938年1月,湘鄂赣红军抗日游击队第一支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傅秋涛兼一团团长,江渭清任副团长,王怀生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处主任。全团1100余人,下辖3个营。第九大队改编为第二营,吴咏湘为营长、汪克明为教导员、吴嘉民为副营长。3月,谭余保领导的湘赣边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一营,刘培善任副团长兼一营营长。这两支部队总人数2000余人,占当时新四军人员编制总数的近六分之一。

新四军一支队一团成立后,1938年2月从湖南平江出发,奔赴皖南抗日前线。5月中旬,第一支队挺进苏南,在江(宁)当(涂)溧(水)和江句(容)溧地区作战30多次,夜袭西善桥、禄口、麒麟门等日伪军据点,歼敌3000多人,人数由1100多人发展到1800多人,并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10月,傅秋涛奉命率第一团调回皖南。1940年,一团扩编为新一支队,下辖老一团和新一团。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一支队损失惨重,仅有傅秋涛、江渭清等率部分人员突围。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后,原第一支队第一团突围出来的人员,大多数编入新四军第六师、第七师,继续投入到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时期,相关部队相继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和二十五军。

1938年2月,新四军驻宜春慈化通讯处成立,是江西省15个新四军办事机构之一。通讯处对内是中共万载中心县委,由湘鄂赣特委和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处领导。193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的指示,万载中心县委和奉新中心县委合并为赣西北特委,李辉任书记,公开办事机构仍叫通讯处,由江西省委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领导。通讯处成立后,以公开合法的身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安置红军家属,营救被捕同志,沟通新四军与后方的联系,为新四军招收兵员,领导群众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并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1939年7月,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破坏,通讯处的工作中断。

●抗敌

赣西北地区在抗日时期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深怀民族大义的爱国官兵英勇打击来犯的日本侵略者。在宜春境内爆发了上高会战、高湖阻击战、弯公尖争夺战、塘埠血战、奉新阻击战、横桥大捷、九仙汤战斗、上富截击战、崇贞观战斗、曲江大战、泉港大战、尧峰岭之战、桥东之战、白马寨之战、荷湖大战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生动展现了中国军民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

奉新阻击战是南昌保卫战的焦点之一,国民党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共打死打伤日军500余人,缴获军马10余匹,炸毁坦克数辆。高湖阻击战中,国民党军以阵亡两名营长、伤亡连以下官兵近200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一批精锐,为七十军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塘埠血战迟滞了日军的行动,打出了抗日军队的精气神。横桥大捷,国民党军和抗日群众共毙伤日军300余人、军马20余匹,缴获众多战利品。1939年10月11日的九仙汤战斗,《民国日报》以“清扫九仙汤,斩获甚巨”为标题报道:“在九仙汤清扫战场,继续缴获步枪215支,钢盔214顶,子弹1200发,毒气罐580个,军衣200余件,其他军用品甚多。”弯公尖争夺战,共击毙日军10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打破了日军再占靖安县城的企图。上富截击战,击毙日本侵略者500余人,伤毙军马100余匹,缴获枪支弹药众多。

1941年3月15日至4月9日的上高会战,是发生在宜春境内规模最大、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战斗。该战以上高为中心,涉及安义、奉新、靖安、南昌、高安、宜丰、丰城、新建、清江、新余等10余县(市)的广大地区。国民党军队9个师72000余人参战,由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直接指挥。指挥部设在距上高县西南16公里的翰堂。战斗历时26天,最后取得胜利。中共上高地下党组织近3万人冒死支前,破坏交通、运送给养和弹药、捐粮捐物、抢救伤兵等,不少人还直接参战,给国民党正面战场以极大的支持。第十九集团军在战后总结时认为“民众用命,彻底破坏敌之交通,使敌解除优势装备,达成‘以破坏战保障歼灭战的成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上高会战的胜利,在政治和军事上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开胜利之年胜利之先河”,第七十四军被称为“抗日铁军”,并获得“飞虎旗”军队最高荣誉。国内外抗战史对上高会战都有专门记述,可以说,上高会战是整部中华民族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期间,在国民党的其他正面战场,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宜春籍英雄人物,如在武汉保卫战中牺牲、被张治中誉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中将副师长范荩(丰城);在南京保卫战中身先士卒、英勇捐躯的少将旅长易安华(袁州);叮嘱妻子“侍奉老母、扶养幼小”,在淞沪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国民党副团长王灿(袁州),等等。还有傅秋涛、谭余保、钟期光、张藩、刘培善、刘先胜、吴嘉民、吴咏湘、段焕竞、江渭清、刘玉堂等一批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将军和开国元勋,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宜春各界爱国人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援,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丰城县委创办的《剑锋报》、上高地下党以动员会名义恢复出版的《上高民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深受群众欢迎。1939年4月,省宣慰工作团二团两个工作队到丰城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其中二团二队秘密建有中共党支部,曾守照任支部书记)。1938年秋至1939年间,国民党县政府在白马寨举办两期民众干部训练班,丰城地下党组织派出周易、吴建业等人担任教官,宣传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宣传新四军、八路军,提升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和威信。1940年,赣西北巡回教育工作团来到宜丰,通过演文明戏、出黑板报、演讲、谈话等各种形式广泛进行抗日宣传。此外,宜丰还组织旅外同学成立战时后方服务团,铜鼓学生界组织成立文艺宣传队、话剧队、歌咏队、演讲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

开辟抗日根据地,组建抗日游击队。1939年2月,奉新中心县委决定以靖(安)奉(新)边界的莱阳山为中心(包括奉新的仰山、观下、澡下和靖安的西头、来堡、石马),建立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5月下旬,靖安县委把活动地区扩大到渔桥、白路一带,同奉新的干洲连成一片,使根据地坚持达两年之久。1939年3月,安义、奉新、靖安三县相继沦陷,奉新中心县委以党员为骨干,以难民团青壮年为基础,组建了一支60余人的莱阳山抗日游击队。靖安县委还设一个分队,大部分是共产党员,队伍在观下、仰山、九仙汤一带集训了半年。同年秋,在修水茅竹山与妄图进攻东源的日军遭遇,坚持三天三夜后损失惨重,突围人员分散到各地组织群众继续坚持抗战。

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宜春党组织坚持独立自主发展进步势力,不断提高地下党组织的战斗力。在丰城、上高、奉新等地,地下党利用公开身份打入国民党政府内部,控制区乡政权,掌握当地抗日武装。比如,国民党江西省游击总队在宜春慈化举办的两期保队附训练班上共160余人,有一半是共产党员。在丰城自卫大队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先后由李筱峰、周易、胡宗澹、吴建业担任,其领导权长期掌握在共产党手中。上高地下党通过县长黄贤度掌握了县自卫队和政警队。

全力支援抗日军队。中共地下党和宜春人民通过直接参与抗日、运送弹药粮草、救护伤员、侦察敌情以及维持后方治安、巡逻放哨、监视汉奸等方式,全力支援中国军队前方抗日。在南昌大会战(1939年2月至5月上旬)期间,丰城地下党组织战地救亡服务团随四十九军一○五师到前方服务,还派地下党员到七十九军政工队工作。丰城自卫大队配合国民党军队,击退日本侵略者多次进攻。在南昌阻击战中,奉新人民协同国民党一八四师、新十师和五十一师作战。此外,宜春各地还成立了“战时工作各界联合办事处”“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抗日自卫团”“妇女指导处”等各种群众性抗日组织,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损失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在宜春施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如赤墩、团山寺、吴珠岭、马鞍岭、大族村等数十起骇人听闻的大惨案。

奉新是南昌外围重要军事据点之一,1939年3月22日沦陷,是江西抗战中损失最重的10个县市之一。日军先后在赤鄢村、桥上庵、金家村和馒头岭等地制造了数十起惨案,赤岸、澡下、会埠、上富、甘坊、澡溪等地亦遭日军的大屠杀。原有160余户、500余人的宋埠街、竹林里、牛厂里3个村,被烧杀得只剩下一座孤庙,人口减少40%。天宝杨埠、上下傅家,70余户房子被烧光。赤岸乡庄下边村,60余户烧得只剩下一架碾盘。震惊全县的“赤墩四·二四”惨案中,赤墩、涂家、火田、铁沙岗等4个自然村179人被杀,27户成为绝户。此外,日军残杀馒头岭30多人,使该村10户人家7户成了绝户;血洗桥上庵,杀害53名难民;在金家村义学、花学制造惨案,杀死130多名难民。

1939年3月22日,日机两次轰炸靖安县城,成片店铺房舍被炸成废墟,当场死伤300余人。29日,日军的一个中队占领靖安县城。4月,日军对高湖地区狂轰滥炸,将山口街炸成废墟。下观、古港、中港、棠棣等地被炸毁房屋2721间。仅这一年,高湖地区被日军抢劫500多户,被宰杀的耕牛780余头、毛猪460余头,被抓去做苦工的群众难以计数。5月19日,80余名日军突然包围赵村,杀害青壮年21名,烧死老人和小孩3名,房屋全被烧毁,财产被洗劫一空。宝峰蕉坑300余人被杀害150余人。宋坊300余人,遭日军残杀100余人。1939年8月1日、9月21日和22日,日军多次在境内投弹轰炸,造成严重破坏。

1939年3月至1945年7月,日军先后7次进犯高安,在祥符、石脑、村前、伍桥、汪家、黄沙、灰埠、田南等地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1939年9月18日,日军纵火烧死芦桐村100多名群众,烧毁房屋210间。24日,在肖家村炸死炸伤村民520余人,烧毁房屋300多间;在大族村把群众逼到一口水塘里,当场枪杀400多人,烧毁房屋1600多间;在马鞍岭将330多名群众用绳子5个一组捆绑起来,然后用刺刀一一捅死。29日,日军在大屋场放火烧村,烧死群众280人,烧毁房屋700余间。10月5日,日军制造了团山寺大惨案,残杀群众600多人。此外,日军还在吴珠岭投下细菌弹,先后夺去2100多人的性命。除奉新、靖安、高安直接沦陷外,其他县(市)也多次遭日军轰炸、窜扰,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宜春人民或奔赴前线与日寇浴血拼杀,或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或节衣缩食支援抗战,以鲜血和牺牲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今天,我们重温宜春的抗战岁月,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砥砺奋进,创造新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