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油茶香里的蓬勃脉动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的骄阳洒在赣中大地,樟树市观上镇横里村的千亩油茶林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绿浪。村头新建的标准厂房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将金黄的茶籽转化为清亮的食用油;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在彩绘墙前嬉戏,老人们坐在古樟树下唠着家常,好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谁能想到,5年前的横里村还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的“空心村”。

筑牢红色堡垒强根基

破解“引领乏力”困局

“村里的变化要从村党支部换届说起。”近日,该村党支部书记罗斌华指着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墙上悬挂着的“江西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奖牌回忆道。2019年,横里村面临着典型的发展困境,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电脑开机都要请人帮忙;集体账上常年不到5万元,修条水泥路都要四处“化缘”。当时,樟树医药化工园区正在扩建,村里要完成近8000亩的征地任务,干群关系一度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

该村在基层党建“三化”建设的推动下,打破论资排辈的旧习,让5名年富力强的致富能手和返乡青年进入村“两委”班子,使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从55.6岁降至39.8岁,实现了从“白发议事”到“青春战队”的华丽转身。同时,村里还建立了后备干部库,重点培养35岁以下、高学历、带富能力强的优秀青年。通过创新“阳光议事厅”制度,村民真正成为村庄发展的主人。仅樟树医药化工园区项目,村里就召开了夜谈会21场,收集村民建议136条,实现了重大事项“党员首议、村民票决”。

如今的横里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村里累计完成园区征地7900亩,调解矛盾纠纷98起,创造了零上访、零强拆的纪录。先后获得“江西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江西省省级生态村”“宜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守着绿水青山,却找不到金山银山。”这曾是该村干部、群众心头最大的困惑。面对千亩沉睡的林地、闲置的校舍和零散的耕地,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资源不会自动变成财富,关键要打通“造血”路径。为此,村里打出“盘活三资”组合拳,让闲置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沉睡资产醒过来。

村党支部以龚家村和徐家村拆旧复垦为突破口,通过整理土地新增耕地110余亩,当年就为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这些闲置宅基地,过去是包袱,现在是钱袋子。”罗斌华算了一笔明白账。

该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对油茶产业进行全链条升级。2024年,油茶产值突破400万元,林下套种的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为农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现在油茶果还没落地,就已经被预订一空了。”该村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

该村还将闲置多年的村小学校舍改造成3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进规上企业入驻。仅此一项,15年合同期内可为村集体增收400万元以上,还带动4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4000元。

通过资源重组、要素重构,横里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3年稳定在60万元以上,2024年达到66万元。如今走在村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资源还是那些资源,但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了”。

深耕文明沃土新风

破解“治理低效”痼疾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晚上出门靠手电。”这曾是该村村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不仅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更制约着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

破题的关键在于,不仅要“塑形”,还要“铸魂”。该村坚持硬件改造与软件提升“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之路。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里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3000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新建7600平方米健身场地,3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新农村提升改造。这些变化让村民感慨:“现在出门脚不沾泥,晚上散步有路灯、健身有场地,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为彻底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该村创新实施龚徐两村整村搬迁工程,让142户530人告别老旧房屋,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组建了多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关爱老幼等文明实践活动。2024年,共评选出“星级文明户”16户、“身边好人”4名,通过树立身边榜样,引领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如今,“学好人、做好事”在村里蔚然成风。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无人管到共治理,横里村实现了华丽转身。走在如今的横里村,处处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油茶基地里,党员示范户正手把手教村民剪枝技术;文化广场上,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成了最亮眼的风景线;村委会议室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正热烈讨论着电商销售方案。这些变化像春雨浸润,让希望的种子在乡土深处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