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贩经营规范、店招备案“指尖办”、信用修复助企重生……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以精诚执法、精心疏导、精智治理、精治招牌的创新实践,在法治刚性与管理柔性间找到平衡点,让城市既有秩序之美,又显发展活力。
柔性执法守护市场活力
“多亏有首违不罚政策,我们才有机会及时整改。”近日,宜春中心城区府北路一家餐饮店负责人谢某感慨道。这得益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以推行柔性执法方式为抓手,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实施有温度的行政执法。3年来,该局通过明确不予处罚、从轻减轻处罚情形,累计办理各类柔性执法案件3500余起,减免罚金54万余元。
为减少对企业干扰,该局严格执行“企业安静生产期”制度,涉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35%。同时,联通“信用宜春”平台建立信用修复机制,今年以来共帮助9家企业重塑信用,让信用真正成为通行证、金招牌,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疏堵结合留住人间烟火
每天下午4时,宜阳新区东升花园的临时便民摊点便热闹起来。这里的摊位按蔬菜、水果、小吃、百货划分为4个区域,统一经营时段,既保障了市容秩序,又留住了城市烟火气。
针对占道经营难题,该局创新“3456”管理法,设置三类便民服务点50处、规范化安置摊点1644个。宜阳新区在此基础上推出了“6+3”保姆式服务,允许商户在规范的前提下张贴海报、摆放宣传牌、临时占道、自主摆放等,并对商户实行“三指导”(摊点规范、新店装修对接、公园空间共享),累计为600余家商户提供上门服务。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