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两山”转化让生态颜值变幸福产值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以来,市水利局立足我市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一批典型水土保持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截至7月底,全市共产生4单交易,交易总额达1158.37万元,在全省设区市中交易单数和交易总额均排名第一。(据8月12日《宜春日报》)

当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成为可交易的“商品”,当治理水土流失的投入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收益,宜春市以4单交易、1158.37万元交易总额的亮眼成绩,在全省率先交出了一份生态价值转化的精彩答卷。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赣鄱大地的生动实践。

生态修复是基础,让生态产品高颜值有底气。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前提是要有拿得出手的生态家底。宜春市深谙此道,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坚持项目化建设、流域化治理、区域化修复,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协同发力,既破解了水土流失的生态难题,又为后续价值转化筑牢了根基。袁州区国桥小流域用油茶林治理水土流失,既固了土、绿了山,又为特色产业铺路;靖安县团头坪小流域引入社会资本,将荒山打造成“茶立方”田园综合体,让荒坡变景区、生态变资产。这种治理一片、美化一片、致富一片的思路,正是生态颜值的培育密码——只有先把生态基础打牢,“颜值”才有吸引力,“产值”才有生长力。

市场机制是关键,让好生态变资产。生态产品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需要畅通市场渠道实现价值。宜春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生态保护只投入不产出的固有认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两手发力,让生态产品进入交易市场。市水利局统筹协调,多部门数据共享,精准识别有竞争力的生态产品;通过价值核算、资产评估,让无形的生态变成可交易的资产。宜丰县串联温泉、漂流、古村等资源形成文旅示范区;靖安县探索“一亩茶园”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的交易拓展,这些案例证明:生态产品的价值,既能体现在山水林田的颜值里,也能量化在市场交易的价格中。

利益共享是核心,让生态红利惠民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共享成果。宜春市建立的“生态治理投入—价值转化—资本反哺治理”循环模式,巧妙破解了保护谁、谁受益的难题。上高县下兰村将交易收益反哺生态治理、改善基础设施、带动村民创收,让村民从生态保护者变成直接受益者;靖安“茶立方”既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又创造了就业岗位。这从根本上激发了群众守护绿水青山的内生动力。

宜春市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生态是宝贵的财富而非包袱,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科学的转化路径。从治理水土流失到培育生态产品,从搭建交易平台到完善利益分配,每一步都体现了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智慧。当生态颜值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幸福产值,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激活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动能,为“两山”理念的地方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宜春经验”。

(郭元鹏 作者为江苏媒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