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村党支部书记张景华(左一)教村民养护“红美人”
美丽整洁的大桥花园
大桥村“村星大舞台”元旦文艺汇演
开栏语:
乡村振兴,时代所唤;沃野新篇,奋进当时。
在宜春广袤的乡土大地上,希望的种子正破土而出。这里有扎根泥土的坚守,有创新求变的智慧,更有无数平凡身影书写的不凡故事。从产业兴旺的蓬勃气象,到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从乡风文明的薪火相传,到治理有效的生动实践……乡村振兴的每一个足迹,都凝聚着奋斗者的汗水与荣光。
即日起,本报推出《乡村奋进录》专栏,以笔为犁,记录乡村振兴路上的铿锵足音,展现新时代乡村的变革之力、发展之美。这里既有“老把式”的匠心传承,也有“新农人”的破局锐气;既有乡土文化的深情回响,也有科技赋能的未来图景……
让我们共同见证,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千万奋斗者如何以实干为笔、以初心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稻禾在微风中漾起绿浪,蔬菜铆足劲生长;“红美人”柑橘种植基地里,一盏盏诱人的“黄灯笼”吐露着果香;鹅黄墙壁黛色屋檐,座座新居鳞次栉比……八月的靖安县双溪镇大桥村,处处焕发着大美乡村的生机。
“种”出致富路
从高速路口西行20余里,在环城路旁的山坡上,行行翠绿的“红美人”立于明媚的阳光下,茂盛的枝叶饱蘸着喷灌系统带来的水雾,随风散发着一缕缕清香。
“你要是11月份来,满山的‘红美人’黄澄澄的,漂亮得很。”大桥村党支部书记张景华边说边走,不一会儿,就来到大桥村“红美人”柑橘种植基地。“这都是在浙江象山选取的优良品种。”顺着张景华的手指方向看去,沿着山坡,一行行“红美人”疏密有致……
“30年前,我们村开始种植椪柑,但由于椪柑市场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加上全国新品种不断涌现,椪柑销售价格持续走低,逐渐陷入价格越低、投入越少,质量越差、越没有竞争力的恶性循环,导致大面积椪柑果园地块闲置。”张景华回忆道。
为了盘活闲置的果园地块,双溪镇多次组织村干部前往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红美人”柑橘种植基地学习经验,并邀请专家进行实地调研指导。该村通过争资金、找项目、请专家、学技术,种下了45亩“红美人”试验田。
尽管还没到“红美人”采摘旺季,但橘树的枝头已经挂满一盏盏诱人的“黄灯笼”。张景华随手摘下一个递给笔者。剥开一尝,满口都是蜜。
“果子好吃,树难栽。除草、剪枝、施肥……都有讲究。”张景华掰着指头跟笔者细数道。种椪柑,村里人是熟手,但种“红美人”,大家都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刚开始没有经验,种得不精细,果树虽然挂了果,但果子收成、品质都一般,没赚到啥钱。”
“那咋办?”
“咋个办,遇到困难还是要靠专家。我们聘请了浙江象山资深果农定期来基地指导,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减少污染、提高果子质量。今年,我们的产量预计9000公斤,通过线上线下双通道销售,销售额可达18万元,能帮12户村民增加年收入8000元。”在与笔者的交谈中,张景华脸上充满笑意。
“改”出好生活
现在生活过得怎么样,村民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回答。
在靖安县城沿河南路,一栋栋黄墙黛瓦的楼房错落有致,地下停车场有序停放着私家车;宽阔整洁的道路两侧,整齐排列的路灯和绿化带相映生辉……这是大桥花园现在的村貌写照。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个道路泥泞、房屋老旧的棚户区。
“真没想到,我60岁了还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新房。”周院花是大桥村菜园组的脱贫户,多年来和32岁的儿子住在菜园组的自建房里,从事务农。直到2024年11月,选了三套三居室的新房,幸福感溢出了她的嘴角。
大桥片区棚改拆迁涉及三个村组104户392人。片区房屋多为砖混、砖木结构,基础设施不完善,老化严重,安全隐患多。如今的大桥花园,儿童娱乐设施、适老化设备等一应俱全,公园、商超、学校等基础设施完善。改造之后的小区,既是“面子”工程,也是“里子”工程,更是“民声”工程。
让民生工程听“民声”。在小区改造拆迁之初,该镇就根据群众需求对设计方案和施工细节等进行优化调整,最大限度满足安置群众的居住要求。针对棚改片区老人较多的情况,增加了许多适老化设计,在儿童活动区域设置老人座椅,园区设置老年活动器材,窗户把手和门槛也调低了高度,方便老人开关,防止磕碰……
起初,不少住惯了老地方的村民心存顾虑,成为搬迁的最大阻碍之一。于是,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帮助大家打开心结。一系列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村民在新家园里找到新的归属。
一年来,大桥花园呈现出勃勃生机。幸福食堂、老年活动中心、城南市民健身公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广场舞、舞蹈表演、乐器演奏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曾经的老旧村落,已蝶变为幸福社区。
“舞”出新风尚
没有华丽的服装道具,没有炫目多彩的灯光特效,家门口的乡村大舞台就是村民的“秀场”……眼下,该村又开始忙碌起来,为的是即将到来的“村星大舞台”晚会。
夜幕低垂,大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格外热闹。“村星大舞台”上,几位50多岁的妇女舞姿翩翩,正在排练快板舞《移风易俗新风尚》。舒花是该舞的创作者,更是“村星大舞台”的“铁粉”。2023年,“村星大舞台”刚成立时,只要有队伍排练,她就会过来看。后来,在志愿者的鼓励和帮助下,她也成了“村星大舞台”的表演常客。
“‘村星大舞台’让我们小村庄也有了文化味咧。”舒花笑着说,如今的她,正用自编自演的节目传播着乡村文明的新风。
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积极搭建突出地方特色、原汁原味、自导自演的“村星大舞台”,广泛挖掘动员有想法、有才艺的村民,登台演绎自己和村庄的故事。
对于“村星大舞台”而言,欢乐并不是唯一的主题。一场场“村晚”,也在讲述着乡村文明新风尚的故事。今年以来,该村聚焦百姓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收集了一批典型事迹、好人好事,让村里的榜样人物走上舞台,用节目讲述村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鲜活实践。该村通过“文艺+宣讲”的形式,用小节目演绎大道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尚,达到以文化人的实际效果。
“乡村振兴,既要风景美,又要风尚美,让村民在物质富足的同时,也能实现精神富有。如今,通过举办‘村星大舞台’,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和睦,我们村的凝聚力、向心力越来越强了。”张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