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横塘清风九百载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抗清名臣袁继咸

青山环抱中,袁州区寨下镇的横塘村如一方墨砚,静卧田畴。自建村以来,这座被称为“江右文脉明珠”的古村,不仅出过9名进士、17位举人,还孕育了与文天祥、谢枋得并称“江右三山”的抗清名臣袁继咸。

九百年来,当地以耕读传家为根基,以廉洁立身为准则,以建功立业为目标,以气节立名为荣耀,在时代的洗礼中,其精神内核得以赓续,更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赋能地方发展、涵养社会风尚的宝贵财富。

耕读济世九百年

蜿蜒的青石板路旁,六柳书院遗址如珍宝般隐匿于此。如今,在袁州区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之下,遗址修葺如旧,重现古韵,成为激活乡村教育的精神地标。

遥想当年,明代进士袁鲁训倾慕于陶渊明先生的五柳精神,在此植柳六株,自称六柳居士,书院亦因此得名。谁也未曾料想,书院建成百年后,这座乡野书院竟走出民族英雄袁继咸。他12岁作《咏红菊》,以“血性不改”自喻,历任监察御史、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长江沿线多省总督等职。作为明末主要遗臣代表,袁继咸因拒不投降满清朝廷,于顺治三年就义于北京,其忠毅之气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壮歌遥相呼应。

如今,六柳书院的育人使命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横塘小学的智慧教室里,5G技术让乡村学子通过云端课堂共享一线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这种跨越时空的教育传承,印证了横塘开村始祖袁孝显立村家规“孝悌为上、耕读并重”的深意。

明清时期,5000余人口的横塘村曾建有13所书院,占古宜春县书院半数,所以有“宜春书院半横塘”之说。如今,崇文重教的传统以更丰富的形式延续:寨下商会连续7年资助412名本地一本大学生,横塘村公益基金会近3年资助127名二本上线学子,其中23人考入“双一流”高校。从全族接力捐置学田到现代教育公益基金,从书院训蒙到智慧课堂,横塘用历史证明:教育是最持久的乡村振兴动能。

忠毅廉洁刻青史

在袁州区芦村镇老立下村,袁风横一家祖祖辈辈数十代人为袁继咸守墓。如今,82岁高龄的袁风横老人仍为孩子们讲述着袁继咸拒降殉国、自铭“大节难移”的故事。袁继咸不仅以身许国,担任监察御史时更以清正廉直闻名,乾隆四十一年,清廷追谥“忠毅”。

袁继咸忠毅廉洁的精神,早已超越历史时空,至今仍在六柳书院回响。袁州区将其事迹制成《监察官袁继咸》廉政微视频,点击量突破十万次,六柳书院更成为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教育的重要场所。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在当代社会治理中转化为创新实践:塘下村家家户户定制家训牌上墙,“助邻如亲”等传统美德具象化为生活准则。村民汪晚牙义务维修全村水管20年,正是家风传承的生动注脚。

历史上,横塘人明代宝庆知府袁一鳌、清代大理寺卿袁芳松等先贤的廉洁风范,如今通过“家训上墙”“家风塑形”等创新举措,融入乡村治理肌理。袁州区纪委监委将六柳书院纳入“家庭助廉”现场教学点。2025年5月,全区领导干部配偶在此聆听历史佳话,汲取廉洁齐家的精神力量。

古今政策续新篇

在横塘村,九百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始终是最鲜明的底色。这里既守护着传统的根脉,又涌动着创新的活力,通过“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人才振兴”的融合路径,古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六柳书院作为横塘村的文化地标,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活化历史”的核心载体。春节前后,六柳书院前的村晚总会上演“耕读传家”情景剧,返乡大学生与留守孩童共同演绎文化传承。这种文化浸润与现代人才政策形成合力:村委会电子屏滚动播放的“赣才码”申领指南,正是江西省高层次人才认定政策在乡村的生动实践。从乾隆年间袁芳松捐建书院扶助寒门学子,到今日研究生袁中延将助学金尽数捐赠六柳书院,横塘对人才的重视一脉相承。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不仅要守好“老祖宗的遗产”,更要对接新时代的现实需求:六柳书院升级为文旅融合平台,年接待游客逾万人次,既传播廉洁家风、廉政教育等传统文化,又带动村民开起农家乐、土特产店,实现文化传播与创业就业双赢。同时,富硒瓜果产业的壮大让村民年收入超3万元。“人才回流—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良性循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横塘清风九百载,正气家训万人传。从明清书院到智慧课堂,从廉洁家风到廉政教育,从学田制到“赣才码”,横塘村始终以岁月沉淀的文化基因为轴,串联起文脉传承、产业发展与人才振兴。如今的横塘村,村容整洁、产业兴旺,既有清风拂面的历史韵味,又有生机勃勃的现代气息,正以文化为笔,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描绘着宜居宜业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