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薪火相传 窑火不熄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游客体验制陶技艺(本报记者 万里庆 摄)

“手要保持湿润,如果干了就沾点水。”8月1日,在丰城市洪州窑碗泥岭陶泥体验中心,拉坯老师丁小庆正指导游客拉坯。

这是一间斜坡“木堂”,百余平方米的空间分成两部分:一边放置着五六十台拉坯机,另一边摆放着小课桌。来自南昌的谭越凡和父母正在拉坯机前学习拉坯。今年9岁的谭越凡,从小就喜欢玩泥巴。今年暑假,他的母亲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丰城市的古窑口可以体验陶艺,便带孩子前来体验。

与没有拉坯基础的谭越凡不同,10岁的本地小朋友丁杰希在学校的美术社团选修了陶艺课,常来此练习拉坯。“今天我打算烧制一个瓷杯。”他脚踩拉坯机,双手在旋转轮盘上互相配合,泥料很快成形。

丁小庆说,暑假期间,陶瓷体验区挺火爆,平均每天约有20人体验。客户大多来自南昌,也有的来自广州、长沙、西安等地。

洪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甘泰之告诉记者,陶瓷体验区只是洪州窑碗泥岭的一个拉坯区。占地30多亩的洪州窑碗泥岭除了拉坯区,还有雕刻区、上釉区、烧窑区、木制工坊区、展示区,清至民国时期重要陶瓷烧造窑址、江西省工业遗产——老龙窑也在其内。老龙窑保存完整,窑长36米、宽约8米,占地290余平方米,是目前洪州窑唯一的“活窑口”。

洪州窑最具代表性的是青瓷,其产品美观实用,造型规整端巧,胎质细腻坚致,器形繁多,釉层均匀透明,玻璃质感强,纹饰简朴、生动,装饰技法多样,刻划、镂孔、戳印、点彩等技法并存。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制瓷工艺逐渐被遗忘,古窑之火渐渐黯淡,洪州窑曾面临衰落的困境。

转折,始于2016年。当时正在上海工作的甘泰之接到父亲甘海春的电话后,毅然踏上返乡之路。从此,他一心扑在洪州窑碗泥岭,探索中华瓷艺的博大精深和文化意蕴,成为洪州窑第五代传承人。

1991年出生的甘泰之,是土生土长的丰城市铁路镇人,受父亲影响,从小在陶瓷制作的氛围中成长,对陶瓷充满了热爱。大学时,他学的是化学,为的是能更深入地探索陶瓷原料的奥秘。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和陶瓷艺术的熏陶,他的美学感悟自成一体,碗泥岭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均出自他之手,大地色的装饰、各物件尺度的把握都让人感觉恰到好处。

2019年,甘泰之开始复烧洪州窑青瓷。找老瓷片、找泥料、找釉料,他利用所学知识,从陶瓷的泥料、釉料着手,潜心研究调釉和烧制技艺,对各种材料的组合进行密集实验。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甘泰之终于将洪州窑标志性的器型——纯朴古拙的造型、如玉似翠的青釉、变幻莫测的冰裂纹等元素复烧了出来。

为了更好提升洪州窑青瓷的艺术品位,甘泰之将古老的洪州窑青瓷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充分利用洪州窑文化的唯一性、独特性、艺术性优势,在陶瓷器皿上创新了莲花盏、莲花钵、莲花盘口瓶等装饰元素,让低调沉稳的青瓷焕发出时尚典雅的新姿,并进行产品产业化和周边文化拓展。目前,洪州窑碗泥岭瓷器年产量约2.4万件,产值约200万元。

传承人的努力和文旅融合的春风为洪州窑带来了生机。

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保护,近年来,丰城市在培育和引进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激励保障措施。碗泥岭这个“活着的洪州窑”文化名片,吸引了许多青年返乡创业,为农村的文化振兴注入新生力量。

1994年出生的聂文靖,大学毕业后从事过销售、市场调研等工作。2018年,在甘泰之的邀请下,他来到碗泥岭学习陶艺。从接待体验客户开始,到查阅资料了解洪州窑的文化历史及陶瓷特色,再到上手拉坯,最后熟能生巧修坯。聂文靖说:“修坯主要是把拉出来的坯样的线条修得更工整、更均匀、更好看。修完坯后的雕刻才能彰显瓷器的价值。”

甘泰之告诉记者,洪州窑碗泥岭历经10年发展,目前共有员工8人,平均年龄28岁,均是附近的村民,“他们此前都没有受过任何陶瓷制作训练,都是来到这里后才开始学习的。”因为热爱,他们相聚,让古老的窑口散发出青春的气息。

“在外人看来,一碗一杯一碟不过是个容器。但对于制瓷人来说,那些泥土瓷片代表的是一种专业、一种情怀、一种使命、一种骄傲,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把洪州窑的技艺传承下去,让它经久不衰。”甘泰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