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澄报道:日前,上高县敖山镇镜山村村民游先生惊喜地发现,困扰许久的夜间噪音明显降低了。“现在晚上开窗睡觉都没问题。”游先生口中的变化,得益于上高县推行的生态环境首问负责制。这项制度通过明确责任链条、强化跟踪问效,成功化解了工业园区与周边居民的环境矛盾,成为破解“邻避效应”的关键抓手。
以往,群众投诉环境问题常遭遇部门推诿。不久前,游先生通过投诉热线反映某工厂可能存在夜间违法排放废气的情况,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接到投诉后,接线员作为首问责任人,立即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并迅速将投诉件转交给该县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在整个处理过程中,首问责任人持续跟进,及时向游先生反馈执法进展情况。最终,执法大队确定该工厂存在不正常运行废气污染防治设施的违法事实,依法责令企业进行整改,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并处罚。
“首问负责制要求‘谁接诉、谁跟进、谁负责到底’,首位接待群众咨询或投诉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需全程跟进问题处理直至闭环。”该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帅昆表示,该局严格推行首问负责制,建立了“受理—转办—督办—反馈”全链条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自今年初推行生态环境首问负责制以来,该县生态环境局将群众信访、日常巡查、在线监控发现的问题,全部纳入“首问台账”。“我们把首问责任落实情况与年终考核直接挂钩,考核指标包括问题办结率、群众满意度等。”帅昆介绍。今年以来,该局共受理“12345”热线和全国环境信访投诉举报平台投诉件111起,信访办结率100%。
该县还将工业园区及周边乡镇列为重点区域,每月组织执法人员下企入村,开展面对面走访,收集企业治污难题和群众关切问题。从“问题找上门”才处理,到现在“我们找上门”去预防,该制度的实施不仅压实了环保监管责任,更倒逼企业主动增强环保意识。
从“群众找上门”到“干部沉下去”,从“问题拖着办”到“全程盯着改”,该县以生态首问负责制为抓手,构建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治理闭环,让绿水青山成为县域发展最坚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