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林下生金 绿富双赢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位于樟树市店下镇官塘村的笋竹两用林基地 (罗 嘉 摄)

近日,樟树市店下镇芦岭村葱郁的山林里,树枝摇曳,光影斑驳。村民们早早出门,直奔林子,忙着给林下种植的中药材黄精松土、除草。种植承包人熊宇繁说:“店下镇森林多,土壤富硒,这里仿野生种植的黄精有1.2万亩。因为有好的品质和知名度,这几年价格走势良好,收益还不错。”

樟树境内“三山一水五分田”,林地面积仅有36.59万亩。面对有限的发展空间,该市发挥传统优势,持续调优种植结构,转换经营模式,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激发各类创业主体和林农种植森林药材积极性,拓宽了“两山”转化通道,林下种药实现“点绿成金”,形成了绿富双赢的好局面。目前,该市森林药材种植面积达11.6万亩,其中5000亩以上森林药材基地3个、千亩基地11个、百亩基地72个、种苗基地6个,年产值超6亿元,带动农户2.9万户。

政府奖补激活民间资金

吴城乡塘下村万亩富硒中药材种植基地内,整齐连片的枳壳树枝繁叶茂,铺满山坡。谁能想到该村曾是村里无产业、发展无支撑、增收无来源的“三无村”。

“我们这里有种药材的传统,大家利用房前屋后、田头地角等零散空闲地种植药材,虽然赚得不多,但多少能贴补些家用。”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强说,过去村里人零敲碎打、各凭经验,种的品种多,产量和质量却参差不齐,收益没有保障。

由于优势品种不成规模,也没有统一的种苗供应和种植标准,该村药材种植规模基本处于小而散的状态。这种状况在樟树市并不少见。

为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2017年以来,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国药都”振兴的实施意见》《樟树市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 擦亮“中国药都”金字招牌的实施意见》《樟树市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中药材发展专项资金,对种植枳壳、吴茱萸、黄栀子、车前草等传统道地中药材及适应南方气候的高价值药材给予每亩100元至1000元的补贴,鼓励中药饮片企业、种植经营能人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药材种植基地。

自2021年开始,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中药材价格保险及种植保险试点,将中药材种植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由财政补贴75%的保费。截至目前,该市共支付保费500余万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户和林农的风险。

有力的政策支持,激发了各类投资主体的创业热情。自2017年以来,该市注入中药材种植的民间资金超过5亿元,其中直接用于种植的资金超过3亿元,为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7年,梦达实业有限公司在该村建成万亩枳壳基地。“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企业(公司)主导经营,合作社全程协调服务。基地有收入后,农户、企业(公司)、合作社三方按5∶4∶1的比例分红。由于农户与企业(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现在基地发展红红火火,群众日子越过越甜蜜。”公司总经理付四平介绍,政府的支持让企业吃了定心丸。2019年至今,该公司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用于基地生产、配套设施完善,其中,获得政府奖补1000余万元。

科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欣飞实业在中洲乡西塘村流转1100余亩林地种植枳壳、黄栀子和车前子,给村里带来看得见的变化。“我家17亩林地,以每亩每年230元承包给公司,自己在基地干活,每月还有4000多元工资。”算起经济账,村民喻苟芽笑得合不拢嘴。

一块地两份收入,给该村带来大变化。96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近年来,该市探索推广“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股权量化+保底分红”“结对扶持+自主创业”三种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土地入股等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在双金园艺场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农艺师胡小猫带领30多名村民忙着铺膜、培土、栽苗。他说:“种药材不仅要有规模,还要有良种、良法作支撑。”该资源圃占地120多亩,目前繁育了100多个药用植物品种,面向全市供应优质种苗,推广运用良技良法。

双金园艺场摸索出吴茱萸矮密早GAP丰产栽培技术,获得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三等奖。当地村民运用该项新技术种植吴茱萸,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