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雨访郑谷草堂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六月的雨,来得突然,也来得缠绵。本只想趁着周末闲暇,携家人驱车前往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洪江镇,探访那座重建的郑谷草堂,却不料天公作美,或说作“雨”,让这场寻访多了几分诗意与怅惘。

车行至洪江镇,雨势渐密。远山如黛,云雾缭绕,青翠的山林被雨水洗得发亮,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仰山栖隐禅寺的飞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而郑谷草堂,就静默地伫立在禅寺之侧。

草堂依山而建,夯土为墙,茅草覆顶,古朴得仿佛直接从晚唐穿越而来。门前五株笔柏森然挺立,雨水顺着枝叶滴落,在石阶上敲出清脆的声响。几只散养的鸡鹅在檐下踱步,悠然自得,全然不顾游人的到来。这景象,倒真像是郑谷诗中所写:“翠岚迎步兴何长,笑领渔翁入醉乡。”

踏入草堂,柴门吱呀,泥墙斑驳,时光仿佛在此凝固。草堂分为讲堂、书堂、老屋三部分,讲堂内陈列着郑谷的诗作与生平简介,书堂则摆放着文房四宝,供游人挥毫泼墨。

郑谷,唐朝末年著名诗人,字守愚,袁州区人,世称“郑都官”,晚年归隐于仰山,写下“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的《鹧鸪》诗,因而得名“郑鹧鸪”。

郑谷自幼便在长安随父居住,七岁能诗,因聪颖而闻名。成年后,他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屡次落第。在广明元年(880年),他因黄巢兵乱而入蜀,游历于巴蜀荆楚之间。光启三年(887年),他四十岁终于登上了进士的宝座,并在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担任了京兆鄠县尉。此后,他的官职一路攀升,直至拜都官郎中。

郑谷不仅才华横溢,更以诗会友,与众多诗人唱酬往来,其中包括马戴、李频、薛能等知名诗人。他与许棠、张乔、温宪等人齐名,被誉为“咸通十哲”。他的诗笔调清新、思致宛转,且不乏警句,其中《席上贻歌者》《越鸟》《鹭鸶》等诗作更是脍炙人口。

最广为人知的,是他与诗僧齐己的“一字师”佳话。有一次,齐己游历时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并携带至仰山,向诗友郑谷请教。原句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笑言“数枝”不足以体现“早”意,建议改为“一枝”更为贴切。齐己听后深感佩服,当即拜服,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自此,“一字师”的美誉在士大夫中流传开来,相关史籍也纷纷载入,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站在草堂窗前,雨丝斜织,远处的梯田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恍惚间,似乎能看见郑谷在此伏案吟诗,或是与来访的文人雅士品茗论道。草堂虽为重建,但那股书卷气与隐逸之风,却真实可触。

草堂与仰山栖隐禅寺仅一墙之隔,禅寺乃沩仰宗祖庭,黄墙黛瓦,庄严肃穆。雨中的禅寺更显幽静,檐角的风铃在风中轻响,与草堂的静谧相映成趣。

“日暮渚田微雨后,鹭鹚闲暇稻花香。”郑谷的诗句在此刻格外应景。雨势渐小,我们沿着石板路漫步至禅寺后院,一株古银杏伫立其间,枝叶繁茂,据说已有千年历史。树下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倒映着雨后的天空,恍若一面时光之镜。

离开时,雨已停歇,山间雾气升腾,草堂在暮色中愈发朦胧。回望这座隐于山林的草堂,不禁感慨:郑谷虽逝,诗魂犹在。他的诗,他的故事,甚至他的风雅,都在这里沉淀,成为后人追寻的文化印记。

如今的郑谷草堂,不仅是宜春的文化名片,更是一处能让现代人暂别喧嚣、回归诗意的精神栖息地。正如重建者所言:“我们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子孙,也无愧于家乡。”

雨访郑谷草堂,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在这片被诗与雨浸润的土地上,千年前的文脉,仍在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