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夏季人们去户外活动,应该如何预防虫类叮咬?被叮咬后,正确的紧急处理步骤是什么?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刘起勇表示,预防叮咬要记住“三要”。第一,外出时要穿浅色长衣、长裤,扎紧袖口和裤口,选择光滑面料的衣物,可以减少昆虫的攀爬;第二,裸露皮肤及衣物要喷洒含避蚊胺的驱虫剂;第三,返回时要仔细检查全身衣物及隐蔽部位。
刘起勇提示,在户外活动时,要尽量避免直接在草丛、灌木、树荫下久坐或者躺卧,同时要避免用手直接拍打虫子,防范虫子的有毒液体侵入皮肤。
万一被叮咬后,如何紧急处理?刘起勇建议,一要尽快移除虫子,蜱虫可以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头部,缓慢垂直向上拔出,切勿旋转或猛拉,以免口器断裂在皮肤内。情况允许时,最好请求医生帮助处理。二要消毒处理,用酒精或碘伏清洁叮咬部位,避免感染。需要注意的是接触隐翅虫的毒液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不要用碘酒,避免刺激加重灼伤。三要密切观察,如果出现叮咬处发黑、持续发烧、皮肤出现红肿及皮疹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对于“涂抹香油或酒精让蜱虫自行脱落”的说法,刘起勇表示没有科学依据。刺激蜱虫会使其加速分泌唾液,增加被蜱虫携带病原体感染的风险;蜱虫被刺激后会收缩身体,有可能出现越来越紧的情况,甚至导致口器断裂并残留在皮肤内,引起局部炎症、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