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促“生态颜值”变“幸福产值”
日期:08-12
本报讯 何芸 记者万里庆报道:今年以来,市水利局立足我市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一批典型水土保持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截至7月底,全市共产生4单交易,交易总额达1158.37万元,在全省设区市中交易单数和交易总额均排名第一。
深耕厚植,积极培育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我市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注重项目化建设、流域化治理、区域化修复,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协同发力,实现系统性生态修复。同时,在着力破解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探索“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为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袁州区国桥小流域治理坚持与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有机结合,利用油茶这一当地特有油料树种进行治理,带动土地资源化利用。靖安县团头坪小流域引入社会资本,对仁首镇大团、棠港两村2600亩荒山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已建成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农特产品为一体的“茶立方”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两手发力,强化系统谋划提升市场交易水平。市水利局统筹指导、推进,各县(市、区)政府系统谋划,发改、农业农村、文旅、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涉生态”资源数据汇聚融合作用,协调共享,紧密结合项目区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通过价值核算和资产评估在经营开发、权益交易等方面的应用,精准识别并遴选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生态产品,吸引更多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参与交易。良好的生态价值和可信的市场认可度,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前来竞价,最终袁州区、靖安县、上高县、宜丰县4单在省、市、县3级平台挂牌交易的产品被成功摘牌。其中,宜丰县委、县政府一体化规划,以宜丰河上游及4条支流为单元,联动天沐汤集温泉、九天漂流、天宝古村、洑溪古树长廊等既有景点,形成了渊明里·诗画园野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其交易是宜春市生态资源储备运营平台设立之后产生的第一单交易。靖安县茶立方“一亩茶园”的交易是“两山”平台设立后首次尝试从集体土地、房屋等有形资产向生态产品这一无形资产交易的拓展。
创新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赢。我市水利部门依法依规明确交易主体的权属,确保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收益合理分配;为保障交易成果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发挥作用,建立形成了“生态治理投入—价值转化—资本反哺治理”的水土保持投入可循环可持续模式,让水土保持从单纯的政府“责任田”转变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共同体”。上高县徐家渡镇下兰村提取一定比例的交易收益优先反哺下兰小流域的生态治理,同时兼顾下兰村基础设施改善和村民创收共富。此举不仅有效盘活了村集体生态资源资产,也为企业投资生态友好型产业提供了稳定预期和优质资源保障,实现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经济激励,激发当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和价值实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享生态红利。
改革深化促发展,水土保持开新局。我市水利部门通过生态修复带动土地资源优化利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基础条件,同时畅通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构建持续回报和合理退出机制,探索从“治理水土流失”到“激活乡村经济”再到“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优化生态环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