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种得好 产得多 赚得多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在上高县泗溪镇曾家村的金黄沃野,“铁牛”驰骋,机器轰鸣,稻香扑鼻,种粮户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早稻。 (本报记者 余远明 摄)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2024年江西吨粮片、高产片创建擂台赛,粮王赛评比结果,上高县泗溪镇曾家村的上高水稻科技小院水稻栽培科研团队以双季稻亩产1335.91公斤的成绩位列全省第一。自此,曾家村的名号越来越响。

曾家村地处上高县东北部,光热条件优越,拥有6000余亩高标准农田,是我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从脱贫攻坚的重点村到如今承载着“亩产一吨粮”目标的现代化粮田,曾家村的变化写在了农田里,也写在了老百姓的账本上。

“今年水稻长势喜人,颗颗饱满。”近日,在曾家村,连片稻田翻涌着金色的浪涛迎来了早稻丰收季,曾家村副书记姚小军蹲在田埂上,望着收割机在百亩稻田间来回穿梭,脸上满是喜悦。根据测算,这片早稻田平均亩产达到680公斤,创历史新高。对于水稻产量,他信心十足:“早稻收成后,便马上开始种植晚稻,‘吨粮田’稳稳的!”

这片土地曾长期困于种植结构散、耕地碎、水资源利用率低、传统模式下单产不高等问题,农业效益始终难有突破。谁能想到,昔日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埋头苦耕的农民,如今竟种出了亩产吨粮的良田。这背后,是农民们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蜕变。

良种入户种出好收成。

“以前我们农民选种凭经验,种了一辈子地,也不知道啥品种适合我们这儿的土。”村民聂柒祖,一言道出了过去“种粮看天”的无奈。由于缺乏优质品种,曾家村曾长期种植产量低、抗病性差的常规稻,亩产常年低迷,遇上病虫害更是“忙活一年白受累”。

上高水稻科技小院的落地,恰似在田畴间播下了一粒科技的种子。依托江西农业大学的科研力量,小院常驻了20多名农业专家及硕、博士研究生,他们踏遍田间地头,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先后引进“赣晨光1号、利优鱼翅、野香优莉丝、昱香两优8号”等优质双季稻品种,这些品种抗病性强、耐肥抗倒,整精米率比传统品种提高5%左右。此外,通过集中育秧,早稻适当提前播种,为优质晚稻高产腾出时间窗口。

“村里专门请了农技员手把手教我们选种、浸种、育秧,现在我们也懂了‘好谷才能出好米’的道理。”聂柒祖算起了账,现在跟着专家种,双季每亩纯利润达1000元。如今在曾家村,晚稻优质稻品种种植覆盖率达100%,良种成了农民眼里的“致富种”。

有了好种子,如何把好技术关?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研发出一套双季优质稻“两优一增”丰产高效生产技术——通过构建“降总控后”氮肥优化管理技术、“前‘干’后湿”水分优化管理技术以及“增苗稳穗”群体优化管理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并配套精量条播、暗化出苗、精准促控以及适龄浅插、减损机收等技术,实现了节水减肥、抗倒提质、增产增效等目标。

“就说施肥吧,以前我看人家撒多少,我就撒多少,结果去年科技小院的师生给我家稻田进行精准诊断,说氮肥偏多,让我少撒20%左右尿素。”姚小军既是村干部,又是水稻种植大户,他手拿账本说,一亩地双季生产成本不仅省了60多块,产量反倒增产了8%左右,“这‘优管理’,比老经验靠谱多了!”

“我们科技小院,主要是把学校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进行示范展示和辐射推广,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科技小院成员刘磊表示。

良机叠加解放生产力。

“你看这‘铁牛’跑得多欢!”曾家村田埂上,一台正在作业的高速插秧机,轰鸣着,秧盘里的秧苗被精准插入泥土,一行行排列得整整齐齐,田垄间平平整整。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