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父亲的山河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第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推开老家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中共铜鼓县委颁发的“五十年党龄荣誉证”静静悬于堂屋正中,金灿灿的匾额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父亲是在疫情最严峻时病逝的。葬礼办得简朴,仅20来人到场。他生前单位来了一位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骨灰在殡仪馆暂存3个月后,终归葬老家奶奶墓旁,了却了他叶落归根的心愿。这些年来,每次归乡,这方寸之地便是我心头最柔软的牵念。

60多年前,年仅17岁的父亲在飞机场与拖船火车站做起了搬运工。青年时期,他毅然投身军旅,将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保卫祖国的神圣事业。两岸局势紧张的岁月里,爷爷突然离世的消息传来时,父亲正在前线山洞中紧张备战,等他知晓噩耗时,已过去整整3个月。未能见爷爷最后一面,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家中档案盒里,珍藏着一本距今67年的红色皮质笔记本。封面上“保卫祖国慰问手册,福建省人民慰问团敬赠”的字样依旧清晰,仿佛在诉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翻开泛黄的纸页,毛泽东主席的肖像庄严居中,目光深邃坚定,似穿越时光凝视今日的我们。笔记本里,父亲用钢笔写下:“党的声音,就是人民的声音;一朵鲜花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人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这些话语如粒粒饱含生命力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终长成参天大树,支撑他走过无数艰难险阻。

1961年,父亲在福建部队通信连任电话兵。服役期间,他工作积极主动,对业务刻苦钻研,凭优异表现荣获五好战士。这沉甸甸的荣誉,是部队对他军人本色的高度认可。父亲常说:“是光荣的战士,还是可耻的逃兵,就看你在困难面前有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句话既是他的座右铭,也是照亮我们兄弟姐妹成长道路的精神灯塔,激励我们面对困难永不退缩。

转业时,父亲毅然服从组织安排,志愿奔赴当时宜春地区最艰苦的铜鼓县。初到乡镇,复杂棘手的边界纠纷便摆在面前,他毫无惧色,冲在调解一线,凭耐心与真诚春风化雨般化解矛盾。在林场工作时,他展现出非凡远见,主导建起宜春第一个林场职工电影院、职工医院及学校;面对贫困职工,他向来慷慨相助,从不吝啬。

在交通部门工作的时光,堪称父亲人生中最具挑战性的篇章。面对边远乡镇恶劣的交通状况,他积极奔走,多方争取资金。在众人共同努力下,短短时间内,老区的出行条件显著改善:一条条山路被拓宽,一座座桥梁横跨深谷。父亲挥洒的汗水,与他的名字一起,深深镌刻在这些改变家乡面貌的工程上。

父亲对儿女的教育,向来严格而深刻。他言语不多,却总以行动传递深沉的爱与责任。儿时记忆里,父亲忙碌的背影最为清晰,而我最盼望的,是他归家时捎带的几样小零食——那是贫瘠岁月里最甜蜜的期待。即便工作再忙,他也会挤出时间陪伴我们成长,绘声绘色地讲述军旅生涯的片段,在我们心中种下勇敢与担当的种子。

“靠自己”,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3个字,简短却重如千钧。他常叮嘱:“做人要堂堂正正,工作不能打折扣。”朴实的话语连同他以身作则的模样,远胜过千言万语的教诲。物资匮乏的年代,奶奶与叔叔都随我们一同生活,父亲和母亲相互扶持,把日子一步步往前过。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家里才终于还清所有借款。那段艰难岁月,更让我们体会到父亲肩上的责任与坚韧。

父亲去世前,将一箱马恩列斯及毛泽东选集,还有那块用了近60年的手表交给了我。这不仅是物品的传承,更是他将一生期望的郑重交托。父亲离世已有5年,但每次在梦里见到他,冥冥中觉得他从未远离。夜深人静时,我仿佛还能听见他坚定的步履在岁月长廊中回响,看见他手中的笔记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父亲的笔记本前,我们渐渐懂得:一个人的生命或许短暂,但他的精神可以穿越时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正如父亲所期盼的,一朵鲜花或许美丽,但无数人的努力才能描绘出这个世界的绚丽多彩。

父亲的山河,永远在我们心中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