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赣江之“渡”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第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赣水奔腾,不舍昼夜。丰城,依赣江而建。赣江为书面用语,丰城民间称其为“河”。以赣江为界,丰城被划分为河东、河西两大片区。河东以平原、山区为主,河西则属丘陵地带。

前不久的一个傍晚,我特意携妻开车来到赣江第三桥——紫云大桥,将车停在桥头的江堤上。我们向大桥下游望去,便是老城区大码头轮渡口;转身往上游眺望,是赣江大桥,也就是原来的石上轮渡口;再向下游稍远处看去,则是雄伟壮阔、充满现代都市气息的剑邑大桥,也就是原来的龙头山轮渡口。

暮色中,凝望滔滔江水,我触景生情,不由想起赣江过去几十年的变迁史。

早在50多年前,我就是赣江这三个渡口的常客。上中下三座大桥,都离原来的渡口不远。几十年里,从“渡”到桥,是丰城经济腾飞、人民幸福指数提升的缩影。从艰难的“渡”,到车辆畅行的桥,我算是个见证人。

我的老家在河西的曲江镇香甪村,舅舅在高安八景,姨娘在尚庄,叔叔一家在丰城矿务局,这些最亲的人全居住在河西。新中国成立前,爷爷逃难到河东的秀才埠,也就是现在的秀市镇,父亲便跟着爷爷在秀市学做裁缝。

小时候,赣江上没有桥,两岸人民来往都靠轮渡。春节拜年时,亲戚之间必须互相来往,一年都不能间断。从五六岁开始,我便有了比较清晰的记忆。一般情况下,都是母亲带着我过河去拜年。两个哥哥和姐姐也经常一起去,而我是每年都去,一次都没有落下过。

年年正月初八前后,是我们约定俗成去河西拜年的日子。开往县城的班车,上午、下午各两趟,最早的一班是早上8点。每一次,我和母亲赶的都是头班车,乘车、等过渡,路上辗转4个来小时,才能正好赶上亲戚家的中饭。班车大约一个小时进城,我和母亲再走20分钟路,来到赣江堤下叫灰堆下的码头,在码头上乘轮渡。这个处在城区的渡口,只渡人,不渡车。

河面上有两艘轮渡船长年往返于两岸。上午9点多钟,渡口非常热闹。这边早起卖完菜的菜农挑着空土箕等船回去,那边有担着菜坐船过来去城里卖菜的菜农。春冬相交的季节,河面上吹着寒风,卖菜的农民早早从地里摘了菜,挑着百十来斤的担子赶渡,都穿得很单薄。卖完菜登上轮渡的他们蹲在船板上,冻得牙齿咬得咯咯响。我和母亲挤在他们挑着的空菜筐中间,还能闻到香香的蒜味。

石上、龙头山两个渡口,既渡人也渡车。这两个渡口,我也渡过。

1979年,我考取了师范,学校就在城西。星期五下午,我去河西姨娘家,都是步行到石上渡口,乘轮渡到对岸,再走几里路,到姨娘家能赶上吃晚饭。去叔叔家,则是在丰城矿务局开汽车的姐夫顺路搭我从龙头山渡口过往。

很多时候,坐车还没有走路快。一艘渡船只能载6辆大车。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班车多了起来,我师范毕业分配回秀市工作,去河西基本上是坐班车。有一次,我坐班车过渡,从上午等到下午,足足等了5个小时。

那时候,我总在想,能在河上造座桥多好啊!也可以说,不光是我,每个丰城人都这么想。

新中国诞生后的前几十年里,国家一直处于百业待兴的阶段,人们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哪有钱在大江上建大桥?整个赣江,流经10多个市、县,除了南昌八一大桥,几乎没有其他桥梁。更别说去舅舅家途中那条只有不到20米宽的小河,一直靠小木船过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顺应改革开放的春风,丰城借着煤炭优势,经济飞速发展,运输业日益繁荣,轮渡远远承载不了源源不断的运输车辆。赣江两岸,工业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节节增长,政府有了实力,群众的口袋也鼓了起来。1991年初,丰城市委、市政府一声号令,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在石上渡口横跨两岸的赣江大桥开工兴建。赣江大桥建成通车,圆了丰城人期盼多年的结束赣江轮渡时代的美好梦想。

石上渡口的赣江大桥通车后,大大缓解了汽车运输的压力,方便了部分地区的群众,但其他几个渡口仍然照常运行,两岸群众的来往仍受到赣江水域的限制,龙头山渡口仍然有下游方向的过往车辆过渡。

经济发展已“身强体壮”的丰城,再次将大量财力投向民生。2006年初,丰城老城区北边的赣江第二桥——剑邑大桥开工建设。这是一座跨越赣江的特大桥,宏伟而壮观,不仅彻底解决了两岸群众的出行问题,更成为赣江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丰城人民的骄傲。这些年,家家都有了小汽车,我再去老家,或者去尚庄走亲戚,50公里的路,开车50分钟左右就能到。充满现代气息的剑邑大桥,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丰城人引以为傲的“网红桥”,是年轻人拍照、打卡的好去处。

桥通则工业兴。剑邑大桥为丰城招商引资加足了马力,拉动了丰城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两岸工业园区发展突飞猛进,丰城很快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列。

进入新时代,国强民富,喜事连连。2025年2月,在赣江大桥与剑邑大桥之间,新城区通往河西工业园区的河面上,第三座跨江大桥——紫云大桥顺利建成通车,给一江两岸带来了繁花似锦的发展新飞跃。新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车行道,下层为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市民们对这样的设计赞叹不已,说这是专门为热衷江边散步的市民设计的可以呼吸赣江新鲜空气、欣赏赣江夜景的绿色通道。去赣江看桥,成了全丰城人的热词。

赣江之“渡”的变迁,不仅见证了丰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更是国家富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的缩影。赣江三座大桥,不仅是承载着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更是市民心中的亮丽风景。

桥,成了赣江上的风景。去桥上看风景,成了丰城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