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星火源”点亮基层

日期:08-07
字号:
版面:第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们要把秋收起义的星火,传遍每一个角落……”近日,在铜鼓县三都镇东浒村,80余名村民围坐在村口的千年古樟树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基层理论宣讲正在进行。“星火源”红色故事宣讲队讲述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赢得了大家阵阵掌声。

近年来,宣讲队步履不停,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校园,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基层宣讲200余场,举办主题展览30多次,受众超16万人次。从田间地头到舞台中央,从非遗课堂到研学基地,从企业公司到机关部队……一场场“线上+线下”“理论+文艺”“AI+宣讲”等别开生面的基层理论宣讲,搭建起该县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架起干部群众的“连心桥”。

根植红色血脉

宣讲内涵厚起来

“上庄村农家妇女曾月梅将母亲送给她当嫁妆的一只玳瑁手镯送去典当,购买了一些大米,只为让战士们在临行前喝上一碗白米粥。”宣讲队员林晨在怀远社区讲述铜鼓红色故事《拥军水桶》。

红色是铜鼓的鲜艳底色。为开拓特色宣讲道路,宣讲队充分利用秋收起义策源地、湘赣鄂革命旧址等特有的红色资源优势,将理论宣讲与红色阵地相结合,与“来吧·铜学”研学公司联动,把理论宣讲搬进体验式“现场课堂”。在棋坪镇幽居村等以红色名村为核心的21个群众家门口的学习教育基地,云上坪田、五彩梁塅、秋收起义等十余条精品研学线路,还有乡镇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都有“星火源”队员们宣讲的身影。为深入开展大思政课及爱国主义教育,宣讲队走访收集了31个在该县广为流传的红色故事,发挥铜鼓“漫画之乡”优势,创作近100幅绘画作品,编撰《永恒的力量——铜鼓红色故事集》绘本,将该绘本作为全县中小学思政课课外读物,扩大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受众面和影响力。

点燃燎原星火

宣讲队伍强起来

“在铜鼓的红军战士,自己采集艾草、编织艾草香囊来驱蚊避虫。”定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艾香传情?红色同行”的宣讲活动。在手绘文物环节,群众制作艾草香囊、绘制革命文物图样,在一针一线、一笔一画中触摸历史温度。

传承是推动宣讲力量不断壮大的重要法宝。宣讲队以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的年轻讲解员为主力军,集合党史专家、革命烈士后代、百姓宣讲员等多年龄层次、多专业领域人群力量,总人数逾百人。为培养新生宣讲力量,还吸纳了中小学生讲解员进行志愿宣讲,“小小讲解员”人数达300余人。在“星火源”宣讲品牌的带动下,“蒲公英”“红烛”等各大基层宣讲品牌不断涌现,构建起贯通县、乡、村三级的新生宣讲队伍,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宣讲体系。

打造多维矩阵

宣讲形式活起来

“昨天没看到不要紧,手机里有。”永宁镇坪田村村民王吉勇遗憾错过了头天村里的宣讲活动,点开“AI在新理”微宣讲视频,“这个栏目好,每天围绕新闻时事宣讲国家的相关政策。”王吉勇闲时刷抖音的习惯,现在改成了刷“星火源”的微宣讲视频。

宣讲队坚持探索宣讲新形式和新模式机制,在传统宣讲的基础上,打造线上宣讲多点开花、线下宣讲齐头并进的全覆盖理论宣讲新路径。宣讲队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定制不同节目菜单,结合面向基层的文艺演出、文化服务、文艺培训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惠民文化服务项目,创作了《铜鼓声声逐梦行》《映山红》《秋收起义放光芒》等一系列歌、舞、情景剧及快板等特色宣讲节目,以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理论宣讲浸润人心。同时,充分发挥全县融媒矩阵优势,运用“微党课”“红色故事”“革命文物故事”进行视频展播,打造可传阅、可播放、可参观、可借鉴的好课程,沙画《第一把军号》《拥军水桶》等红色故事系列作品深受群众喜爱。同时,宣讲队通过网络同步直播、云播小课堂系列等线上平台进行云端多维互动,实现小课堂大覆盖。

“理论+”宣讲新兴路径持续拓展,“AI在新理”数字人微视频宣讲、“大讲堂+微视频+学习海报”融合宣讲等创新方式,多重发力、广泛覆盖,实现理论数字化的沉浸式传播,宣讲队的队员们在宣讲形式的不断创新中,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党的故事、革命先烈故事,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