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门诊,小微妈红着眼说:“孩子最近总跟我对着干,让她写作业她喊‘凭什么听你的’。”诸如此类的对话,在少儿心理科每天上演。
小微今年8岁。其实,6-12岁孩子的“平起平坐”诉求,不是叛逆,而是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渴望被当作有思想的个体对待,而非被安排的小孩。这是成长的信号,不是对权威的挑战。
如何应对?关键是把握“有边界的平等”。
守住底线,放开小事。涉及安全(如深夜外出)、健康(如作息)的原则问题,温和而坚定:“凌晨1点睡会影响长高,我们约定21:30前上床好吗?”日常小事多给选择:“今天穿校服还是运动服?先写数学还是语文?”有限选择能培养决策力。
学会“蹲下来”和孩子平视说话用“嗯,后来呢”代替打断;孩子抱怨作业多时,别急着说教,先通过“听起来你有点烦,是哪科作业难住了”来回应情绪,会让孩子愿意打开心门。
冲突时给台阶。争执升级时,约定“暂停键”:各自深呼吸5次,5分钟后再聊。情绪冷静了,道理才听得进去。
孩子的顶嘴里,藏着想自己掌舵的小小心愿。所谓守护童心,不是把他们锁在玻璃罩里,而是“弯下腰”,用和他们一样的高度,去看这个世界。
毕竟,我们终将目送他们走向远方。此刻最珍贵的,是在转身时,能笑着说“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方向,我和你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