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这些天,趁着清早天气凉爽,村民曾继成上山砍杂清杂,进行山林改造,查看竹林情况。20年前,他的父亲需要徒步两小时上山,凭经验判断土壤墒情;如今,他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土壤温度、含水率、氮磷钾含量等9项指标。站在自家改造一新的竹林里,曾继成手指在手机屏幕上点击,远程打开水肥一体化系统,为干旱的竹林提供最佳生长环境。
一根根竹子撬动绿色富民大产业。曾继成告诉记者:“自从竹林进行了高标准改造,我们加装了智能监测设备,可以随时监测山上竹子长势,再也不用担心出问题。今年春笋的产量比以前翻了一番。”
“竹林里的变化令人惊叹。”朱勇名介绍,“现在基地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便可查看各项参数指标及高清照片,动态调节优化竹林生长条件。”
过去靠经验施肥,现在数据说了算。当系统检测到湿度低于设定值时,喷灌系统会自动开启;土壤肥力不足时,系统会反馈科学施肥方案。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较传统方式节约肥料30%以上,提高竹林生产力近40%,节省人力成本40%。
实行信息化管理,村民却不能当“甩手掌柜”。大槽村将大片竹林科学分配给不同小班,由不同小班对山林进行砍杂、清杂、施肥、灌溉等精细化管理,充分激发村民的管护积极性,让每一寸山林都能发挥最大价值。
记者跟着朱勇名上山查看竹林长势时,他一边如履平地般走在竹林间的“牛车路”上,一边告诉记者:“我们把竹林当田来耕,把毛竹当菜来种,留大砍小、选优配强。你看我们选的这个种竹,大口径的,长出来的下一代比原来的种竹还大。”
驶向金山银山的“竹林专列”
让村民更为津津乐道的是穿梭于竹林间的“竹林专列”——单轨运输机。大槽村地势险峻、山路崎岖,过去笋农只能靠肩挑背扛运送竹笋出山。如今,运输机一次可运送250~500公斤竹笋和肥料,可替代近10名壮劳力。
在规模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下,合作社运行得越来越好,社员们年均纯收入达8万元。毛竹林改造带来的好收益,吸引了不少村民返乡就业。
在铜鼓的林改实践中,科技赋能没有简单地取代传统经验,而是通过数字工具放大了山民们世代积累的生态智慧。林农在智能手机上接收土壤数据时,依然会俯身捏一把泥土验证;查看气象预警系统时,仍会抬头观云辨风。
这种“数字赋能,不失地气”的融合,让铜鼓县的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8.04%的高水平上。2024年,该县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6.977亿元,带动2.557万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余元。
铜鼓县发改委主任黄德业表示:“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和科技赋能,实行‘小山变大山,大山化小班’的精细化管理,大槽村笋竹产业日益成熟,村民亩均收益从不到200元增至1400元,实现山林增绿、林农增收,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