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铜鼓县三都镇大槽村的万亩竹海郁郁葱葱,一丛丛翠竹拔节生长。(本报记者 张定辉 摄)
盛夏时节,铜鼓县三都镇大槽村里水流潺潺,蝉鸣阵阵,清风拂过,竹影摇曳。虽然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5%,但以前因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守着漫山遍野的竹子却难见效益,不少村民只得外出谋生;而如今,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一场科技赋能的林权改革正让青翠竹海焕发新生机。
林改带来的活力“新生”
记者来到大槽村时,村党支部书记朱勇名正带着林农在山里忙活,700多米海拔的竹林里暑气蒸腾。这时节既非出笋季,也不是砍伐时,他们在忙啥?
“当下,笋芽已进入唤醒期,这可是极为关键的一个阶段。此阶段,水肥是否供给恰当、水分是否充足,将直接左右今年冬笋以及来年春笋的产量与品质。”朱勇名向记者介绍,竹子生长极具特性。在前四年里,它会默默扎根于地下,仅向上生长3厘米左右;到了第五年,其生长速度会发生惊人变化,能以日均30厘米的速度猛长,短短6周便可长至15米。竹子生长过程中,这段看似平静、实则不断积累的时期,恰恰是竹林改造的关键节点。
眼前这片齐整的翠竹林,是朱勇名带着村民改造出的首片示范林;而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乱无章的杂竹林。
大槽村地广人稀,毛竹林约2.5万亩,人均30余亩,是名副其实的林业村。可谁能想到,这片看似丰饶的“金竹林”,以前毛竹亩均收益不到200元。
究其原因,还是林农们守着老观念,不懂科学养护,竹笋越挖越细,竹林越砍越荒,陷入了恶性循环。说起从前,村民王仕清满是感慨:“以前的山路难走,毛竹长得参差不齐,村民每三四年就上山砍一次毛竹,其他的时间竹林就荒废在那里,无人管护。”
竹子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发展。铜鼓县林业局林场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方林告诉记者:“铜鼓县森林覆盖率达88.04%,毛竹林52万亩,活立竹6800万株。若不在山上谋发展,村民难有出路,乡村振兴也就无从谈起。”
如何让“金碗”装满“米”?2022年,铜鼓县组织镇村干部赴福建等地,专门学习毛竹林高标准改造经验,朱勇名正是其中一员。当得知当地毛竹亩均年收益超5000元时,他深受触动,决心带领村民搞竹林高改。
可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不少村民的质疑:“祖祖辈辈守着竹山讨饭吃,说改就能改好?我们亩均年收益不到200元,福建那边比我们高出30倍,差别咋这么大?”
村民不相信,那就用事实说话。为打消大伙的顾虑,朱勇名牵头组织19名村民,专程前往福建永安等地实地考察。当亲眼看到当地精耕细作带来实实在在的高收益时,村民脸上满是艳羡。大家打定主意,回来大干一场。
说干就干!在了解清楚外地的好经验后,朱勇名带领村民成立了槽发林业专业合作社,整合竹林4000余亩,同时流转周边农户林地8918亩,将零散无序的小山整合成大山,实行毛竹林高标准改造统一申报、统一施工、统一收购产品,施工费用按照山林面积均摊。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吸纳60多户村民加入,完成近6000亩高标准竹林改造,符合条件的1.2万亩毛竹林计划在2027年前全部完成高标准改造。
万亩竹海的科技“突围”
青山多妩媚,竹海化玉金。
改造好了竹林,如何从规模化经营中要效益?大槽村建立万亩竹海数字监测平台,在示范基地安装智能监测站,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监测设备等,24小时监测关键指标数据,实现全天候动态管理。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