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三亚晨报

科学认知让病毒性肝炎可防可治

日期:07-30
字号:
版面:第05版:健康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卢智子

  肝脏被称为人体最大的“化工厂”,肩负着合成、代谢、解毒、防御等重要功能。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为“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专家指出,病毒性肝炎是可防可治的,公众需增强自我防护能力、主动检测意愿和规范治疗意识,共同行动以消除肝炎带来的危害。

  ■识别肝炎类型:从病因到传播途径区分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病毒、酒精、药物、脂肪等。”三亚市人民医院丨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马熙淼介绍,从病因角度划分,肝炎主要分为病毒性与非病毒性两类;从疾病病程来看,则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由病原体引起,具有传染性且存在特定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其中,甲肝、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乙肝、丙肝、丁肝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非病毒性肝炎包含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具体而言,药物性肝炎多因不合理用药或个体对药物的特殊反应所致;酒精性肝炎与长期大量饮酒或短期内酗酒密切相关;饮酒过量或脂质摄入过多是脂肪肝产生的主要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病与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同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血吸虫肝炎患者多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或慢性血吸虫病病史。

  ■及早介入干预:病毒性肝炎可防可治,早诊早治是关键

  “有些人‘谈肝色变’,实则是恐惧其传染性。我们呼吁消除社会歧视和恐慌心理,如今病毒性肝炎已实现可防可治。”马熙淼介绍,通过接种疫苗、阻断传播途径、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等方式,可有效预防病毒性肝炎。例如,接种相关疫苗能有效预防甲肝、乙肝、戊肝感染;丙肝虽无疫苗,但通过阻断传播途径可降低感染风险,且大部分丙肝感染者通过3至6个月的短程口服抗病毒治疗,即可清除体内病毒实现治愈。

  急性肝炎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慢性肝炎若拖延治疗,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肝炎的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马熙淼建议,大众可通过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定量检测、彩超等体检项目尽早筛查;同时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确保饮食安全,避免不安全注射与输血行为,保持安全性行为。肝炎患者则需配合医生进行抗病毒与保肝治疗,规律服药、定期复诊,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病毒性肝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非病毒性肝炎需针对病因进行干预,如戒酒、减肥、停用肝损伤药物等。”马熙淼强调,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即便是慢性肝炎患者,通过科学管理也能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纠正不良习惯:警惕日常生活中的伤肝行为

  “熬夜、贪嘴、生闷气,这些都是伤肝的‘隐形杀手’。”马熙淼列举了日常生活中需格外警惕的伤肝行为:

  乱用药:长期服药、胡乱配伍用药或过量用药,会加重肝、肾负担,增加肝脏损伤风险。

  过量饮酒:肝脏在代谢酒精的过程中会受到毒性损伤,长期过量饮酒易引发慢性中毒性肝损伤,即酒精性肝炎。

  吸烟:卷烟中的尼古丁对肝脏不利,是导致肝脏疾病、诱发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熬夜:熬夜会影响肝脏的解毒与新陈代谢功能,导致毒素积累,进而损伤肝细胞。

  动怒:生气、精神紧张等负面情绪会使体内激素分泌发生变化,干扰肝脏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