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慧膑
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固碳储碳等生态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海南作为我国红树植物分布的核心区域,天然分布着我国全部26种真红树植物,且超半数树种为海南所独有。
近年来,三亚积极作为,通过系统调查摸清资源底数、科学修复改善生态状况、制度创新强化保护力度,推动红树林面积稳步增长、生态功能显著增强。截至2024年底,全市红树林面积达258.6875公顷。
精准施策
全方位守护红树林生态
红树林根系能够有效过滤海水污染物、净化水质,并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调节气候。在抵御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时,红树林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像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沿海地区的安全。
自2022年起,三亚启动红树林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及更新工作,运用多光谱遥感、无人机巡航等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市红树林面积达258.6875公顷,较2022年新增31.69公顷。
数据增长得益于精准修复行动。铁炉港项目清理外来物种拉关木44.897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29.1952公顷;海棠河项目清除外来红树21公顷,修复面积达122.2公顷。
为加强保护,三亚于1989年、1992年和1999年分别设立亚龙湾青梅港、三亚河和铁炉港三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其中,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92.6公顷,是三亚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三亚河红树林保护区规划面积343.8公顷;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面积292公顷。
在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榄李、榄李、海莲、瓶花木等优势树种交织成林,珍稀树种点缀其间。涨潮时,树干隐于海水中,形成独特的“海上森林”景观;退潮后,滩涂上的底栖生物活跃起来,小鱼、招潮蟹等生物穿梭其间,构成完整的生态链。
眼前生机盎然的画面,背后是诸多的努力和付出。这些年,三亚强化机构配置及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红树林保护和管理工作。
在机构配置上,2017年三亚市红树林保护站并入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统筹全市资源保护。目前,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成3.33公顷种苗繁育基地,年育种苗50万株,对红榄李等珍稀物种实施挂牌保护。
全市划定4处红树林保护地(3处自然保护区、1处湿地公园),将连片生长的红树林纳入生态红线,通过网格化管理明确护林员责任。2024年启动的《三亚市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2024-2035年)》提出“一区两地多点”格局,探索可持续利用与价值转换,促进红树林资源高质量发展,并强化源头治理监管。
此外,为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三亚在全省率先将全部市管商品林划分责任片区,合理分配给就近管护人员,并聘用专职管护人员对红树林加强管护,实现全部市管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到人及管护全覆盖。在全省率先使用护林员巡护系统和林地变化监测系统,运用多光谱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初步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生态赋能
红树林绘就绿色发展蓝图
“近年来,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团队,以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到三亚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开展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珍稀濒危红树植物保育研究方面,针对极度濒危、野生种群仅9株且分布在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红榄李,专家团队开展多项试验,成功在原产地滩涂种植超2000株,部分已开花结果,保障了物种资源安全。
三亚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2024年三亚配合国际红树林中心开展两期现场教学,分享“退塘还林”“外来物种治理”等经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等机构到访三亚,举办研讨会,进一步聚焦濒危物种红榄李保育技术等。
据统计,2020至2024年底,三亚新营造红树林75.45公顷,修复26.71公顷,目前3个保护修复项目在实施。技术规程标准化同样关键,三亚参照《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对种子繁殖、扦插移植等环节制定严格标准,并通过护林员巡护系统实时监控入侵物种。
红树林保护不仅修复了生态,还激活了绿色经济。三亚探索“湿地友好型”旅游,在三亚河等地建设木栈道、科普长廊,将丰兴隆公园打造成生态教育基地。
2025年,三亚提出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和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目标。市林业局已派人赴崇明、苏州等地学习经验,计划通过系统申报材料和持续修复行动,力争2030年前达成目标。
三亚以科学为笔、制度为墨,在潮间带上书写着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双赢篇章,让红树林这片“绿色情书”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