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攀升、降雨量增多,蚊虫活动愈发活跃。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公众夏季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增加,需重点警惕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做好清除蚊虫孳生地、防蚊灭蚊等预防举措。
什么是蚊媒传染病?可能带来哪些健康风险?如何科学防治?记者整理相关科普知识,为公众提供参考。
1 “小”蚊子,传播“大”风险
疟疾、乙脑、登革热……蚊子虽小,却可能通过叮咬传播多种传染病,甚至危及生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蚊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显著下降,2021 年更宣布消除了疟疾。但全球化时代的“蚊虫迁徙”与气候环境变化,给蚊媒传染病防控带来了新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登革热病例达1400万例,创历史新高。7月21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7月20日,当地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15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
蚊子的跨境流动让我国面临较大“外防输入”压力。昆明海关信息显示,云南等边境地区不仅有跨境输入的疟疾病例,还存在感染性按蚊飞越国境传播的风险。同时,气候变暖、降水增多为登革热媒介伊蚊(俗称“花斑蚊”)提供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增加了传播风险。
2 警惕蚊媒传染病,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国家疾控局近期新闻发布会指出,随着夏季蚊虫进入活跃期,南方部分省份发生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本土疫情的风险逐步上升。广东佛山顺德区的基孔肯雅热聚集性病例,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亿至4亿人感染,其中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发病最为严重。
基孔肯雅热则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目前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过本地传播病例,大规模暴发疫情与零星病例主要集中在美洲、亚洲和非洲。近年来,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地区疫情持续活跃。
专家介绍,基孔肯雅热如同登革热的“双胞胎兄弟”,二者均通过伊蚊传播,症状也较为相似,但基孔肯雅热的关节疼痛更为显著。
具体来看,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至14 天,通常在感染后5至9天出现症状。成人典型症状包括高热(体温可达39至40℃)、头痛、眼眶痛、肌肉及关节疼痛、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以及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儿童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发热、皮疹等,部分儿童还会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至12天,通常在3至7天左右出现症状,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其中,发热症状会持续1至7天,常伴有寒战、全身肌肉疼痛、呕吐等表现;皮疹多在发病后第2至5天出现;关节疼痛主要累及腕、踝、趾等小关节,也可能波及膝、肩等大关节,而腕关节受压时引发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多数基孔肯雅热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即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医生提醒,市民游客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务必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早发现、早治疗是应对这类疾病的关键原则。
3 科学防蚊,降低感染风险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核心传播媒介是伊蚊。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能传播病毒。做好以下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环境治理: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需定期清理家中瓶罐、废旧轮胎、花盆等易积水容器,从源头消除蚊虫孳生地。
个人防护: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必要时用电蚊拍、灭蚊灯灭蚊;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区域的逗留时间。
关注流行区疫情: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疫区时,提前查询当地疫情,做好防蚊准备;归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身体变化。
及时就医: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帮助医生快速诊断治疗。
(卢智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