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三亚晨报

以多元视角深挖三亚文化内涵

日期:07-16
字号:
版面:第05版:理论专刊       上一篇    下一篇

  □ 苗云辉

  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三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成为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然而,三亚在本土文化内涵挖掘方面,却还存在一些短板。如何推动本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是推动三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是拨开迷雾,探寻文化真脉络。目前,三亚存在文化家底不清、价值挖掘不到位等问题。由于文化资源普查的滞后,使得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仅仅停留在名录申报的浅层次。以崖州民歌为例,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它在旅游开发中只能以片段化表演的形式呈现,无法让游客领略其深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内涵。同样,一些景区对本土传统文化价值的忽视,让游客对黎族苗族文化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

  为改变这一现状,应组织专业的文化调研团队,深入到各个村落、社区,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不仅要记录文化遗产的外在形式,更要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要推动相关文化研究机构,对崖州民歌、黎族传统建筑等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运用到旅游开发和城市文化建设中,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三亚文化的脉络。

  二是困局寻机,守护文化根与魂。文化传承方面,三亚面临着传承人断层和文化表达异化等严峻挑战。黎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个别村落因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文化生态链断裂;疍家婚礼表演被过度娱乐化,失去了文化仪式的本真。

  要化解这些困境,首先要提高传承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通过政府补贴、荣誉授予等方式,让他们能够安心传承技艺。同时,利用现代教育体系,将本土文化课程纳入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其次,应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鼓励原住民留在传统村落,保持文化空间的原生性。对于文化表达,要严格规范旅游展演活动,尊重文化的神圣性和严肃性,让文化在传承中保持本真。

  三是破茧蝶变,推进高端多元化。三亚的文化产业目前存在产品开发缺乏创新、产业链条短和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的问题。文化旅游产品多为“民族歌舞 + 手工艺品”的简单组合,缺乏艺术原创性,且产业链局限于初级阶段,未能充分挖掘文化的附加值。同时,在数字时代,三亚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远远不够,难以吸引年轻游客群体。

  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文化企业和创作者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开发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例如,以海洋丝路文化为主题,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古代海上贸易的繁华。延长文化产业链,除了开发传统的旅游纪念品,还可以发展文化影视、动漫、主题餐饮等多元产业。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文化传播和体验方式,打造诸如“三亚数字文化博物馆”等项目,提升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是创新突围,培育文化核心力。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原住民被边缘化,利益分配失衡,制约了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例如,疍家渔民上岸转产转业后,失去了与海洋文化的紧密联系;景区周边村民无法充分享受文化产业发展的红利,使得年轻一代原住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可探索实行“社区持股计划”,让原住民成为文化旅游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在项目决策、运营和收益分配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开展“文化返乡”行动,为返乡创业的青年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他们将现代理念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社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文化讲座、传统技艺培训等活动,增强原住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本土文化在社区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总之,三亚本土文化内涵的挖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解决好文化认知、传承、产业发展和社区参与等方面的问题,构建起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才能让三亚的本土文化实现从单纯的旅游目的地向富有文化底蕴的文化名城的华丽转身。

  (作者系青年作家、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