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三亚晨报

三亚里大道

日期:06-30
字号:
版面:第07版:鹿回头       上一篇    下一篇

  ■萧烟

  2023年9月,我看到一则由天涯区民政局发布的道路名字征集消息。这条路,东与凤凰路和回新路口相接,西抵海榆西线国道,全长四公里。看到这条路,即刻有一个古地名从我脑海里蹦出来,它后来就成了城市名字,即以三亚村为中心的三亚里。可惜,三亚村和三亚里都消失了,这条路正好延伸进三亚里故地,像是在钩沉一段历史。

  《崖州志》之“关隘”篇载:“三亚口,据州上游,为东路扼要之地,有民村三,曰三亚,曰羊栏,曰妙山,相距各五六里,形如品字。三亚汛扎驻于此。”另据“乡都”篇载:“正三亚里,(包括)三亚,城东百里;林家,三亚东二里,今散。所三亚里,(包括)番村,三亚村东。椰根里,(包括)羊栏,三亚村西北六里;新村,羊栏南半里;妙山,三亚北四里。”

  以上记载,将这一带村落布局交代得清清楚楚,涉及民国时期还存在的基层行政单位“里”。“里”介于乡和自然村之间,类似今天的村委会。史志中,附近各村落均以“三亚”为坐标原点确定方位,三亚村与林家村组成“正三亚里”;其东面是番村,独成“所三亚里”。此外还有由羊栏村、新村、妙山村组成的“椰根里”。这些村里,都归入“三亚口”。“三亚口”可解释为三亚地界关口,也可解释为三亚河口一带。三亚村,毫无疑问就是三亚河流域的核心村,以上诸村基本存留。如“林家”并没有散佚,至今尚存;“新村”已更名羊新村,“番村”后来更名回新村……可是,最重要那个村庄却没有出现,那就是三亚村,去哪里了呢?

  三亚名字的由来,得益于三亚河道的推进。最初在三亚河流域唱主角的是另一条河流:临川河。至少在唐、宋、元三代,三亚河流域都称作临川地界,这源于唐代曾经在这一带设置的一个县:临川县。而临川县上承隋朝冯冼家族的“汤沐邑”临振县。古代置县多依山水命名,临振县依傍的河流有可能称作临振河,久了就简化成临川。临川河就是今天的临春河,海南岛解放后才更名。《崖州志》记载的“临川里”即为以今月川社区为中心,包括榕根、港门等村庄的金鸡岭以南地带。

  元代后期,三亚河道前移,滩地变得厚实,可以开垦,出现了农耕人家。至少明代前期,三亚村一名就已经存在。据黎族学者符天志考证,“三亚”一词出自黎语,意“白鹭栖息之田”。三亚河流域大量带“三”字头的地名,多为海南话标注的黎语地名。

  由此可见,三亚村最早的居民是习惯零散居住的黎族同胞。明初曾在此兴起了军垦,大量讲迈话的农耕民从宁远河口迁来,村名延续。长期与迈人相邻的回族同胞亦随之东迁,在三亚村东聚集成“番村”。三亚村地处崖东驿道的交通要冲,而临川位于金鸡岭以南,偏离驿道,到明代已降为临川里,中心村距离大海越来越远,不再有通航便利。因而从元末开始,人们只说三亚,不说临川,该地界的泛称也就由临川演变成了三亚。三亚由村兴“里”,就有了“三亚里”。“番村”人口也越聚越多,形成“所三亚里”。二“里”之间兴起墟市,称作“三亚市”,为综合贸易市场,渐渐发展壮大,成为三亚河流域的集贸中心,亦称“三亚街”。

  当时的三亚河就在三亚里附近入海,形成天然内港,这就是《正德琼台志》记载的毕潭港,“占城贡船泊此”,自然也俗称三亚港。当时,毕潭港帆樯林立,一派中世纪的国际商贸港气象。而三亚河道一直在向南推进,直至受到鹿回头岭的阻挡才折身向东,毕潭港所在位置已经远离大海,港口只有随着河道不断向南迁移,最终迁到了鹿回头山麓,“三亚港”一名随之迁来。此地产鱼产盐,兴起了鱼盐交易市场,称作三亚港市。随着传统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远洋航运越来越发达,三亚更适合大船停靠,三亚港的重要性得到凸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原点,三亚港市也就跃升为现代交易市场。1954年,崖县县城正式迁至三亚,1984年撤县设市,崖县更名三亚市,1987年升格为地级市。那么,作为地方根脉所在的三亚村,又为什么消失了呢?

  一切,源于那段有关三亚屈辱苦难的历史。

  1939年2月14日,日本侵略军攻占三亚,控制了整个海南岛,罪行罄竹难书。据《三亚史》记载:“日军侵占后,为了将崖县建成支持太平洋战争的重要基地,在榆亚地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拆建。第一次发生在1940年,日军同时修建三亚湾水陆两个飞机场和三亚、榆林两个港口。三亚街的400余户汉、回居民的房屋店铺全部被拆除,原住户部分逼迁往妙林、妙山、羊栏,部分逼迁往三亚港水产码头一带……”

  如此看来,日寇为了开发海陆空交通,决定就近兴建机场。机场位置瞄准了河海之间那块相对舒展的平地。于是,三亚村和“番村”遭到野蛮拆迁,400余户回汉居民的房屋和店铺最终片瓦无存,居民最终被驱散到了附近的回辉、羊栏、妙山等村,还时不时遭到杀戮,“妙山大惨案”就有三十余村民死于日寇屠刀之下。日寇从各地强行征劳工,在三亚村原址的基础上建起了机场,只是为了服务于他们的残暴统治和野蛮掠夺。

  三亚里消失了,而三亚一名却流传下来,附着于三亚河和三亚港。三亚街的名字还存在,开始向三亚港方向缓慢发展。后来日本侵略者被驱离,三亚街得到了持续发展。但是,作为城市的原点,三亚村再也没法恢复,但是三亚一名早已成为三亚河流域的统称。如今,有一条大道穿过当年的荒滩,探向三亚里地界,为“东路扼要之地”,堪称老三亚的迎宾大道。当这条大道向茫茫人海征集名字时,“三亚里大道”绝对是最佳选择。我提交的地名方案由天涯区民政局咨询各相关部门,结果一致同意使用该名,“三亚里大道”由此诞生。

  “三亚里大道”响亮易记,人文底蕴丰厚,与三亚湾大道近乎平行。三亚湾是一片海域的名称,三亚里则是受三亚河浸润的土地;两条大道并存,可谓“海河表里”。三亚里大道与凤凰路正好连成了一条直线,将穿过羊栏的中心大街裁弯取直,大大缓解了交通。甚至,“三亚里大道”一名完全可以向东延伸到三亚河上的凤凰桥,这段路是凤凰路末端,却贯穿“三亚里”腹地;大道以北是至今存在的林家村,以南则是消失了的三亚村所在。日本侵略者被赶出后,部分回族居民迁回故地,聚集成回新村,“所三亚里”一名也消失了。三亚里大道若得到延伸,算是对消失的“正三亚里”和“所三亚里”的致敬和怀念。

  (作者系三亚市人文地理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