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许昌晨报

因地制宜探路径绘就振兴新画卷丨谁不说咱家乡好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03版:第03版次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从田野的绿意盎然,到地头的瓜果飘香;从庭院的雅致清新,到邻里的暖意融融……近年来,乡村振兴的号角在许昌大地嘹亮吹响,广大村(社区)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答卷。

有的锚定产业根基,以“双绑”机制激活经济活力,用“甜蜜产业”铺就增收坦途,让土地生金、群众致富;有的深耕生态宜居,以“五美庭院”勾勒诗意栖居,通过环境整治,焕新乡村容颜,让村庄如画、乡愁可寻;有的聚焦治理效能,靠“红白理事会”涵养文明新风,以“三治融合”筑牢善治基石,让民风淳厚、邻里和睦……

“谁不说咱家乡好——2025许昌乡村振兴发展实践推荐活动”启动以来,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积极推荐自己的家乡,通过“我的许昌”客户端,展现各自村(社区)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路径。本报今日从中选取6个村(社区),对他们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予以报道,展现乡土大地的蝶变之美,点燃更多乡村奋发向上的激情,共同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画卷。

襄城县颍阳镇槐树王村:“和美乡村”展新颜

推荐语

在襄城县颍阳镇,有一个名为槐树王村的小村庄,北依颍河,风光旖旎、民风淳朴。过去,这里曾面临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困境;如今,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街道、葱郁的绿植、古朴的文化广场,以及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这一切的转变,源于槐树王村以“五个坚持”工作法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组织强村、生态立村、群众治村、文化兴村、产业富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槐树王村党支部书记 王铅录

□本报记者 武芳

日前,记者走进襄城县颍阳镇槐树王村,只见入户村道平坦干净,房前屋后整洁有序,农舍庭院花香四溢,散发着勃勃生机。

槐树王村的振兴之路,始终高扬党的旗帜。该村党支部创新构建了“镇—村—组—户”四级网格化治理体系,将61名党员和乡贤能人科学划分到各个网格中,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的治理目标。

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成立“板凳议事会”这个创新做法,该村把会议室搬到村口的古槐树下和文化广场的凉亭里,村民可以随时随地向村干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

去年冬天,村民王大爷在“板凳议事会”上提出村东头路灯不亮的问题,第二天就得到了解决。这种“群众提需求、干部列清单、集体议方案”的工作模式,让村民的满意率超过95%。

曾经,槐树王村和许多农村一样,面临“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窘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该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革命”。

最让人称道的是对废弃坑塘的改造,村干部集思广益,想出了“建筑废料垫底+净土覆盖”的妙招,不仅节约了30%的成本,还为建设文化广场腾出了5亩宝地。如今,这个曾经的臭水塘变成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早晚都有人跳广场舞、打太极拳。

该村还创新性地将40处闲置宅基地改造成“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为村民增添了休闲去处。

在槐树王村的建设过程中,最动人的莫过于村民展现出的主人翁精神。驻村工作队连续60天带头劳动的身影感动了全村人,村民自发参与义务劳动3000多人次。

该村“巾帼巧匠队”更是让人敬佩,40名女村民把1.3万块旧砖一块块清理出来,用于景观建设。为了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该村设立了“和美乡村光荣榜”,对捐款捐物的村民进行表彰公示。截至目前,村民累计捐款捐物价值74万多元。

现在,槐树王村依托颍河风光和特色农业,正在打造“颍河观光带”,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更令人振奋的是,槐树王村作为示范点,带动周边7个村连片提升,形成区域协同的“雁阵效应”。

建安区椹涧乡铁张村:多元发展绘就乡村新图景

推荐语

以“双绑”机制入股龙头企业,激活乡村经济;以“五美庭院”创建等为抓手,绘就生态宜居画卷;以“红白理事会”新规等为基石,筑牢善治根基……近年来,建安区椹涧乡铁张村立足乡土、精准发力、多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振兴之路,实现了“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村庄变美、乡风向好”的华丽蜕变。

——铁张村党支部书记 王保军

□本报记者 张辉

9月24日,建安区椹涧乡铁张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红色凉亭内,几名村民正在聊天。不远处,颍汝总干渠碧波荡漾,让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更添几分灵动。

“我们村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累计投入资金60余万元,硬化道路650米,修缮排水沟700米,粉刷墙体2.3万平方米,同时开展‘一荒变四园’行动,绿化率达85%,户厕改造超过95%,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提升。”铁张村党支部书记王保军说。

产业兴,百姓富。铁张村依托椹涧乡工业园区企业集聚优势,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联合发展模式,强化结对共建推动村企联建,与龙头企业华木新材科技有限公司以土地入股方式合作经营,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吸纳本村务工人员40余人,助力群众增收。此外,该村还成立河南蓝利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许昌卓蓝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许昌蓝旺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与河南大正集团公司建立“双绑”机制,带动本村150多人务工,每人每年增收3万余元,去年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成立保旺农业合作社,吸纳农户123户,流转土地600亩,种植烟叶等经济作物,每户年增收3000元,集体经济年增收7万元。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铁张村“两委”始终将“群众满意”扛在肩上,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确保矛盾不出组、不出村;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一次,帮助60岁以上老人进行社保认证;设立便民电话,随时为群众解决问题;创建文化活动中心,在春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举办义诊、戏曲进村等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修缮更换太阳能路灯60盏,修建文化长廊20米、凉亭1座;每年春节协调河南大正集团公司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金……一系列举措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了孝亲敬老、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环境整治成果,积极挖掘优势产业,努力把铁张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王保军表示。

长葛市石固镇花杨村:打造富裕和美“花园村”

推荐语

走进长葛市石固镇花杨村,文明之风扑面而来。环境美:道路整洁、绿树成荫,垃圾分类成为村民习惯。民风淳:孝老爱亲、邻里互助,“道德积分榜”激发善行义举。文化浓:农家书屋书香四溢,非遗传承课堂点亮乡村活力。花杨村以“党建+文明”为抓手,创新推行“三治融合”模式。这里是乡村振兴的“文明样板”,更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花杨村党支部书记 黄宝现 长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派驻花杨村第一书记 张晓杰

□本报记者 付家宝

日前,记者走进长葛市石固镇花杨村看到,一面面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孝老爱亲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动形象的画面,传递着良好的道德风尚,彰显着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据历史记载,明代年间,此地是石固一位姓杨的大户人家的花园,故取名花杨。为了防止土匪干扰和侵害,村子周围修建有城墙(寨墙)和护城河,以保护村民平安。花杨村素有“鸡鸣闻两乡,犬吠惊两县”之称。

花杨村与花有缘,村内街道两旁栽满了白、红、黄三种不同颜色的玉兰树,农户庭院门前栽满月季、七里香、蔷薇、菊花,使村子成为花的海洋。“这几年,我们用文明给村子铸魂,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等称号,更是在今年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花杨村党支部书记黄宝现介绍。

为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花杨村建设了105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藏书2000册的农家书屋,组建了狮子社、秧歌社等5支文艺队,每年自编自演“花杨春晚”。此外,花杨村还开展“农民丰收节”“乡村阅读季”活动,并在文化广场安装了高清LED屏,常态化播放新闻、农技片、红色电影,吸引众多村民观看。

集体经济发展方面,花杨村已建成年营业额约1亿元的发制品基地和年营业额约3000万元的浴柜电商中心。该村将产业兴旺作为突破口,依托假发、卫浴等支柱产业,改变单纯依靠租金收益模式,探索村企合作利益捆绑模式,营造相互促进、共同收益的发展模式。花杨村人均收入从2022年的1.3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2.6万元,集体经济和人均收入均实现了突破性增长。

鄢陵县陶城镇南孙庄村:“甜蜜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推荐语

鄢陵县陶城镇南孙庄村围绕增收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积极发展支柱产业,按照“打基础、建支柱、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做大西瓜、甜瓜套种辣椒、玉米支柱产业。欢迎大家来南孙庄村品瓜果、赏美景。

——南孙庄村党支部书记 孙学军

□本报记者 付家宝

日前,记者走进鄢陵县陶城镇南孙庄村看到,这里道路洁净、绿树成荫,夜幕降临时,路灯亮起,村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呈现出祥和、温馨的优美画面。

南孙庄村在陶城镇东部,交通和地理优势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起,南孙庄村就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发展西瓜种植产业,种植的西瓜以个头大、口感甜的特点闻名四乡。“过去,种植西瓜靠天吃饭;现在,我们科学种田,用技术种瓜,大力发展西瓜、甜瓜、辣椒种植,推动全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南孙庄村党支部书记孙学军介绍。

南孙庄村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积极发展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做大西瓜、甜瓜套种辣椒、玉米支柱产业。为带动村民致富,2023年,南孙庄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创新打造集体经济示范园区,以“土地入股+劳务分红”模式,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南孙庄村集体经济示范园区以特色礼品西瓜为主产品,兼种普通西瓜,并套种小麦、辣椒、玉米等农产品,村集体每年有10万元收入,全村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孙学军介绍。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南孙庄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有86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了完备的健身器材,硬化道路2160米,方便群众出行,并建成南孙庄村游园。近年来,南孙庄村积极开展“好媳妇”“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对获奖的村民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并在公示栏予以宣传。

下一步,南孙庄村将围绕“发展特色种植、调整结构、促进增收”目标,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引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使优质西瓜、甜瓜种植面积、产量、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挖掘瓜果独特价值,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标识,提升产品辨识度与市场竞争力;大力拓宽电商销售渠道,以合作社为载体,发展集体经济,推动产业振兴,实现富民强村。

禹州市颍川街道朱坡社区:集体经济强 居民生活美

推荐语

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由农民到居民的嬗变,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河南省“五星”支部、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卫生村等荣誉称号的禹州市颍川街道朱坡社区是如何走过来的?我们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以集体经济发展打牢基础,擦亮了“三聚解三事”服务品牌,打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和美家园。

——朱坡社区党委书记 张文举

□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刘艳红

前不久,在禹州市颍川街道朱坡社区大会议室,一场“2025年优秀学子及优秀志愿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当17名今年考取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披红戴花接受表彰时,台下的家长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朱坡社区多年来坚持传承弘扬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的优良传统。

作为一个地处禹州市城东新区城乡接合部的新型社区,朱坡社区“两委”始终坚持发展、服务两手抓,以无私大爱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团结带领党员干部聚心、聚智、聚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朱坡社区面临许多发展矛盾。“凡是涉及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三资’管理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我们都通过‘一征三议两公开’让党员群众知情,让大家说了算。”朱坡社区党委书记张文举说,这样一来,群众心气顺、干劲足,社区面貌一天一个样。

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居民,经济发展模式急需转变。为此,该社区聚力商贸服务这一主导产业,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让707户3270人全部成为股民;通过“双绑”机制,与规上企业禹州市夏都医院合作,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成立禹州市振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安置60名困难人员就业,每年增加居民收入100余万元,集体增收5.8万元……

如何让户籍群众与外来居民、商户融为一体、亲如一家呢?朱坡社区利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让居民走下楼房,坐在一起拉家常。端午节,居民、保洁员等坐在一起包粽子;中秋节,该社区“两委”干部把月饼和中秋祝福送到老党员、老干部、留守儿童家中;暑假,对当年考上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院校的优秀学子和家长进行隆重表彰,在全社区弘扬了比学习、比成才的良好学风。

“下一步,朱坡社区‘两委’将努力当好群众服务员,积极回应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营造更加宜居、和谐的生活环境。”张文举表示。

建安区五女店镇老庄陈社区:景美人和幸福来

推荐语

建安区五女店镇老庄陈社区锚定“建设美丽幸福和谐老庄陈”的目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持续做强旅游产业,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欢迎您到“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老庄陈游玩,欣赏诗意美景,感受澎湃活力。

——老庄陈社区党支部书记 陈军固

□本报记者 张辉

9月23日,记者在建安区五女店镇老庄陈社区看到,行道树青翠挺拔,街道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

近年来,老庄陈社区通过“党支部发动、党员带动、群众主动”的模式,常态化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力推进宜居品质提档升级。“我们持续推动‘果树进村’和‘四荒’改造,累计栽植经济苗木3600余株,把13个闲置场院改建成近30个‘共享菜园’,并统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完成道路硬化、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实现了社区颜值气质与服务功能‘双提升’。”老庄陈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军固说。

和美乡村有“面子”更要有“里子”。老庄陈社区将社区划分为25个网格单元,推动党员、乡贤、热心群众等多元治理力量“入网进格”,形成了“15+N”三级网格化联动治理架构,并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搭建了协商议事平台,有力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禁毒铲毒等工作,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老庄陈社区把殡葬改革等纳入社区公约,组建志愿服务队,2024年累计开展矛盾调解、助老助残等服务57次,化解矛盾纠纷23起,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格、难事共协商”的治理闭环。

带领老百姓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是老庄陈社区“两委”坚持努力的方向。早在2012年,该社区就确定了“依托区位优势、盘活生态资源、搞好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子,经过10多年实践,逐步构建起“社区工厂强基础、现代农场促融合”的产业格局。

“我们利用衔接资金建成1760平方米的标准化社区工厂,引进博特塑胶文具企业,在保障社区集体收益的同时,帮助2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陈军固说,该社区党支部还牵头成立桃花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陈群故里旅游服务公司,先后与乐佳美学农场、卓瑞农业等农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逐步形成了以研学教育、农事体验等为主的周末游、近郊游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周边群众1000多人就业。2024年,该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5万元。

“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在抓产业、抓发展的同时,深入挖掘社区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巩固和提升文明创建成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陈军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