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组织10万台(套)农机具会战“三秋”
日期:09-26
本报讯 (记者 武芳 通讯员 谭菲)“三秋”生产即将全面展开,9月25日,记者从市农机发展中心获悉,全市农机系统将采取4项措施,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努力以农机服务半径最大化实现灾害对秋收秋种影响最小化,坚决打赢“三秋”农机化生产攻坚战。
强化机具保障。计划组织10万台(套)农机具投入“三秋”生产,其中各类收获机械0.44万台,拖拉机2.44万台,播种机2.53万台,还田及耕整地机械2.7万台,其他农机具2万余台,能够充分保证区域内农作物收获需求。
强化技术保障。组织农机合作社、农机手参加“三秋”农机化生产暨经济作物栽种技术培训,印发《2025年“三秋”生产农机检修技术手册》3000册,对农机安全隐患全面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目前,已检修保养农机具2.78万台套,培训农机操作维修人员0.43万人次。
强化应急保障。组建33支应急服务队、980名队员,配备履带式收割机31台、玉米收获机187台、粮食烘干机44台、农用水泵927台,突发情况下开展应急调度,确保“拉得出、用得上、拿得下”;与驻马店、安阳加强合作,紧急情况下2小时引进履带式收割机前来抢收。烘干能力方面,我市自有烘干设备155台、日烘干能力1.61万吨处于可用状态,并与邯郸、安阳建立合作关系,匹配日烘干能力4.2万吨,5个产粮县(市、区)均建立对口联系,关键时刻组织湿粮外运烘干。
强化服务保障。市、县农机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应急预案,明确任务清单、责任人与时间节点。与气象、农业农村部门建立会商机制,研判天气对农机化生产的影响;联合交通运输、公安交管、石油石化等部门,开设农机绿色通道,保障农机用油足量优惠供应,面向社会发布了全市115个粮食烘干点、108座专供加油站、50家农机维修点信息。市农机发展中心成立3个由县级干部带队的服务指导组,深入各县(市、区)开展工作;设立“三秋”农机化生产24小时值班电话,随时回应群众关切,帮助机手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