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提出检察建议确保现制现售饮用水安全
日期:09-25
本报讯 (记者 李小娟 通讯员 桑彩红 杨银明)“以前总担心这水不干净,不知道滤芯啥时候换的,现在公示栏写得明明白白,我们接水喝心里也踏实了!”近日,在建安区灵井镇郝庄村村口的现制现售饮水机前,村民赵大爷边接水边跟回访的检察官唠着,排队的村民纷纷点头附和。
近年来,现制现售饮用水凭借“便捷、新鲜”的特点,逐渐成为乡村和社区居民取水的重要选择。这份“便捷”背后,却隐藏着卫生安全隐患。今年年初,建安区人民检察院发现,辖区内多个乡镇村庄的现制现售饮用水设备存在不同程度的卫生隐患,给居民饮水安全埋下“定时炸弹”。
为摸清问题根源,检察官深入各村开展实地走访,逐一排查设备情况、固定证据。调查结果令人揪心:不少现制现售饮用水单位未按规定公示经营主体营业执照、售水机卫生许可批准文件,就连卫生管理人员健康证、售水机维护记录、出水水质检测报告等关键信息也不见踪影。部分设备出水口堆积着明显污垢,设备周边随意堆放杂物,甚至有生活垃圾散落。最关键的滤芯,部分长期未更换,导致饮用水菌落总数存在超标风险。
“饮水安全是民生大事,绝不能含糊!”针对排查出的问题,今年6月,该检察院向建安区卫生健康委制发检察建议书,督促其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对辖区现制现售饮用水设备开展全面排查整治,加强卫生质量监督检测,建立常态化检查巡查机制,从根源上消除饮用水安全隐患。
收到检察建议书后,建安区卫生健康委立即部署行动,对辖区现制现售饮用水设备展开拉网式排查,经过2个月集中整治,累计完成848台现制现售饮水机的登记备案,其中768台设备已全部公示相关证件;对80台损坏、报废或无主的设备,依法予以拆除;147处私人安装且无证经营的点位,被责令限期整改;80名未取得健康证的供、管水人员已暂停相关工作,要求限期补办健康证明。各水机站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清理,设备及周边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案件虽然办结,但现制现售饮用水行业的监管漏洞还没完全堵上。”该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陆其俊坦言,目前该行业仍存在相关规定宽泛不具体、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尚未形成监管合力。
为彻底消除治理盲区,今年8月,在建安区人民检察院倡导下,建安区政府牵头,组织建安区卫生健康委、水利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交流探讨,明确分工协作责任和要求,实现行业监督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