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村社区幸福大食堂
本报讯 (记者 杨佳倩 通讯员 黄琨 安程林 文/图)乡村之美,美在环境。近年来,建安区聚焦人居环境痛点难点精准发力,从基础设施完善到村民习惯养成,从单点整治到长效管理,全方位推动乡村环境提档升级,让群众在人居环境改善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写下生动注脚。
南寨社区
道路升级畅通乡村振兴脉络
清晨的南寨社区,空气里弥漫着水泥与泥土的独特气息。混凝土搅拌机沉稳轰鸣,操作员屏息凝神,掌控着水泥浆精准注入模具的流速。这热火朝天的道路硬化现场,正是小召街道深化人居环境整治、落实建安区委“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要求的生动缩影,一场惠及家家户户的“道路革命”在此刻化为坚实的基石。
曾经,南寨社区的道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仅有4米宽的旧路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如今,2000多米的路面完成了硬化拓宽,7米宽的崭新主街道让居民们告别了泥泞坎坷。老居民李献中站在平整的主街道旁感慨道:“现在出门心里敞亮多了,这是社区‘两委’为咱老百姓办的大好事!”
在另一段刚清理完毕的路旁,几位村民手持扫帚、簸箕,一丝不苟地清扫着路面,连细小的石子也不放过。该社区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将街道卫生分段落实到户。每日清晨的清扫,已成为南寨社区居民自觉的行动。“街道干干净净的,自己看着舒服,谁来了都得夸夸!”一位清扫的大婶话语朴实,笑容里满是对家园新貌的珍视与自豪。
小召街道党工委委员李学营介绍,这次道路升级群众支持力度空前,与“两委”配合默契。小召街道将人居环境整治定位为乡村振兴“先手棋”,采用“以群众为主体,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方法,优先倾斜项目资源,激发居民内生动力。目前,小召街道24个行政村主街硬化已全面完成,下一步将深化推广南寨社区“分段包干”等经验,让干净、整洁、有序成为日常生活常态。
西村社区
环境与服务双提升温暖村民生活
初秋时节,苏桥镇西村社区呈现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宽阔的柏油马路、整洁的乡间小道、葱郁的菜畦与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相互映衬。居民潘保军回忆起以前街头巷尾杂草丛生的景象,对如今的环境赞不绝口:“现在到处焕然一新,看着舒服极了。”
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始于2021年。西村社区立足实际,扎实开展了一场人居环境攻坚战,对村内的主次干道、大街小巷、房前屋后进行了拉网式清理与改造,扩宽路面、安装路灯、清理垃圾、修建广场,曾经“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景象一去不复返。环境美了,居民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也被点燃。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志愿者积极参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擦亮了村庄的“面子”,充实了乡村的“里子”。
“为了将西村的环境一直保持下去,我们积极组织社区‘两委’包干,党员包户,实行三包责任制。”西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俊杰介绍。
吃上热乎饭,乐享幸福年。当阳光洒向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院内的幸福大食堂里就飘出了饭菜香。上午10时,食堂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厨师们熟练地洗菜、切菜,铁锅翻炒的滋滋声响与扑鼻的香气交织在一起,为宁静的小村庄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11时刚过,这里的老人们便结伴而来。这是西村社区幸福大食堂的日常,也是村里老人们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
“自2022年开始,社区‘两委’积极行动,借用‘三捐’模式,广泛发动党员群众等捐款、捐物、捐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24年重阳节社区幸福大食堂正式营业。”西村社区妇女主任王宸说。
西村社区幸福大食堂的成立,切实解决了社区内80岁以上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的就餐难题,他们可以在这里免费享用可口的饭菜。60岁以上老人则能通过参与劳动积攒积分,凭借积分卡同样享受免费就餐的福利。“这个幸福大食堂真是办得太好了。以前没开办的时候,我们吃饭总是凑合。现在可不一样了,食堂做的饭菜比自己做的还丰盛,顿顿不重样,大家都特别满意。”幸福的喜悦映在居民司喜云的脸上。
热菜、热汤、热饭,大家吃得心里暖乎乎,聊得心里热乎乎,一餐热饭便打造出了温暖民生。这种“舌尖上的关怀”,正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生动体现。
此外,西村社区居民自发成立了老年志愿服务团。成员们为村容村貌治理建言献策,承担环境卫生清扫工作,调解邻里纠纷,还通过一户一代表微信群表扬好人好事,凝聚文明乡风正能量。
如今,西村社区道路畅通、活动场所完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居民实现了从“安居”到“宜居”的转变。苏桥镇党委书记赵磊说,西村社区老年幸福大食堂是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这种方式正在全镇推广。苏桥镇将以西村社区经验为起点,在产业培育、乡风文明、生态保护等领域持续探索,走出具有苏桥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新征程
建安区持续发力
南寨社区的道路升级和西村社区的环境与服务提升,是建安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建安区将以西村、南寨等社区为典范,在产业培育、乡风文明、民生改善等领域持续深耕,以民生为导向,用创新办法破解治理难题,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收获更多幸福感,走出具有建安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