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会专家学者考察建安区霍庄社火产业基地

研讨会现场
本报讯 (记者 任佳琼 通讯员 贾良媛 文/图)近日,由许昌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华社火文化研讨会在该校召开,相关领导及专家齐聚一堂,探讨社火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本次研讨会会期两天,内容包括专家学者作相关报告、考察位于曹魏古城的中国社火文化艺术馆及建安区霍庄社火产业基地等。
会上,许昌学院校长郑直详细介绍了许昌学院近年来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所作的实践探索。社火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价值,该校将依托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持续深化社火文化学术研究,促进高层次科研成果产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与力量。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绍英介绍了许昌市文旅文创工作以及许昌社火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
许昌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海钦根据近几年该校社火项目组工作开展及中华社火文化数据库建设情况作了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社火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作专题报告。专家学者还将社火文化和非遗文化相结合,提出各自的见解。
报告结束后,各位专家、学者还就社火文化的发展、传承及创新作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他们表示,许昌市民间社火传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群众基础深厚,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及许昌学院具有保护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在传承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协作,继续关注、保护、传承、弘扬社火文化,让传统民间艺术焕发新生。
与会期间,各位专家、学者还实地考察了中国社火文化艺术馆和建安区霍庄社火产业基地,对许昌市社火文化产业有了进一步了解,提出了兼具实用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主编、研究员李修建表示,社火是集服饰、舞蹈、音乐、戏曲、美术等多门类艺术为一体的“总体性艺术”。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可以从自己的方法与视角出发,展开多角度的研究,如民俗学、美学、人类学、艺术学、社会学、宗教学,甚至经济学、心理学等。艺术人类学是把社火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在整体性和语境性的结构框架中,探讨社火的审美特征、历史内涵、社会功能、文化意义等。许昌作为“中原之中”,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更是社火产业的一大中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多学科学者进行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主编、研究员孙晓霞表示,社火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活动,其社会功能丰富而深远,其中的艺术与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代际相传的表演形式,保存了民间艺术、宗教信仰和历史记忆。第二,社火具有高公共性特征,强化社区凝聚力,增强社区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它具有心理调节功能,为民众提供情感宣泄和精神慰藉的渠道,促进社会和谐。第四,社火活动也是一种经济交流平台,带动地方商贸发展,促进物资与文化交流。中华社火数据库建设工作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典范,体现了许昌学院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责任担当和学术引领作用。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主任、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人张西昌表示,当下的社火民俗存在规模锐减、功能淡化、组织更变、脱离生活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中,理应侧重社火民俗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他强调了社火民俗“禳灾、教化、欢娱”的三大主要功能,揭示了社火民俗对自然、祖先和族群的精神指向,认为社火的理论研究和文化宣传需站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的角度来进行。在社火文化的研究方面,他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分享了社火研究在与民俗学、人类学、美术学、社会学、美学、传播学、心理学、身体学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的构想和建议。最后,他对西安美术学院的社火文化研究及平台建设作了介绍,并表达了以后与许昌学院携手进行社火文化研究工作的愿望。
中国非遗研究院院长柯小杰表示,社火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其组织机制、仪式结构、象征资本与身体技艺共同构成了农耕社会中的文化语法,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的运作与文化认同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火在现代社会中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其组织方式、表演内容、传播路径与社会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前社火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转型,既要避免“博物馆化”的冻结,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化导致的“脱语境”,才能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先福表示,许昌社火文化有深厚的历史和民俗根基,建设社火文化研究中心和数据库意义重大。社火文化数字化的关键在元数据制定,需要首先确立中华社火文化的核心概念、主要类型等基本问题,形成数据标准规范。鉴于社火文化的地域特征,可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从空间维度探索搜集整理与研究阐发的新路径,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社火文化数据库的平台展示。刘先福提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考虑以霍庄村为专题切入,注重对传承人个体的记录,整合地方非遗生态资源,为进一步推进社火类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提供参考。
中国非遗研究院副教授陈翔表示,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下,社火文化的传承与研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献资料分散、研究成果不易传播、年轻一代认知断层、学术与民间互动不足。在此背景下,要搭建一个数字化的“中原社火研究院平台”,绝非简单地建立一个网站,而是一项以数字技术赋能人文研究、以现代媒介激活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文化工程。因此,在具体的搭建过程中,可以探索与人工智能结合,实现社火脸谱的自动识别与生成;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数字藏品建立唯一身份标识;开发线上教育课程,让社火文化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