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武芳 通讯员 张雪芳)汛期以来,市气象局认真贯彻市委主要领导调研防汛抗旱工作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以及省气象局的决策部署,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全力做好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助力实现“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目标。
强化科技赋能,夯实业务基础。运用雷达组网等重大气象工程项目建设成果,践行“观测即服务”理念,暴雨、雷暴大风等预警信号提前量大幅提升,探索从传统“预报天气”向“预知风险”拓展,推进灾害防范关口前移。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班,提高0-2小时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落实“一过程一复盘”“一过程一报告”工作制度,系统评估监测预警、应急联动、灾害调查、服务实效等关键环节工作成效。
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始终坚持“全力以赴服务许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工作目标和“高水准、接地气、可信赖、有成效、不折腾”的工作标准。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巩固“叫应”机制,建立“四张清单”,“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至各级指挥系统、基层气象风险点、重点行业和社会群众,形成预警“叫应”服务工作闭环。
深化应急联动,筑牢安全防线。与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会商研判等工作机制,围绕农业生产防灾、水库调度、地质灾害防御、城市内涝治理等关键环节,提供分区域、分灾种气象服务产品。与烟草、交投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进设施共建共享,拓展气象风险预警服务领域。
护航农业生产,降低灾害风险。强化农情监测,适时观测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深化烤烟、种业等专业服务,制作专题服务产品,有效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保障。
强化科普宣传,优化服务模式。运用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接地气”的用语和文案,有效提高各类气象信息的传递效力和受众响应度。发挥全媒体宣传矩阵作用,每次重大天气过程全媒体浏览量稳定突破1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