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寿乳业的现代化无菌车间
每天凌晨,许昌市长寿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寿乳业)养殖基地的奶牛在现代化挤奶厅完成挤奶。原奶被运送至车间,经过过滤、净乳、均质等工序,在巴氏杀菌生产线上完成低温杀菌。经过灌装,印有“长寿乳业”标志的乳制品被送往周边地区的销售网点。“从牧场到餐桌,最短只要1个小时。”近日,长寿乳业总经理江华对记者说。
从奶牛养殖到饲料作物种植,从乳制品加工到销售网络建设,江华夫妇在养殖业和乳业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逐步建立了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筑起了长寿乳业的“护城河”。而这条“河”,融入了江华夫妇太多的汗水和泪水。
早在2012年,江华夫妇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是并没有“提前退休”,而是决定创办实业,既为父老乡亲造福,又防止家族式坐吃山空。在朋友的建议和劝说下,江华创办了河南荣华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华牧业),投身养殖业,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赛道”。她从零开始,选牛种、选饲料,多年终日与牛棚、饲料、土地相伴。
经历磕磕绊绊,荣华牧业总算走上正轨,目前已成为拥有1500余头奶牛、我市规模最大的新型现代化农牧养殖企业,为伊利和君乐宝等乳企的高端产品线供货,并成为我市唯一一家“中国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
青贮玉米是奶牛的主要饲料。荣华牧业在奶牛场周边流转土地种植青贮玉米,最多时达4500亩,在为奶牛提供高质量饲料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3000多人受益,帮助每户农民每年增收1200元,种植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550万元。
在江华秉承的“养好牛,产好奶”理念支撑下,奶牛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荣华牧业的管理标准也越来越高。她原想就这样与牛为伴,良性发展下去。谁承想,2022年,奶业遭遇10年未有的寒潮。全国原料奶价格从4.4元/公斤暴跌至3.1元/公斤,而生产成本高于3.9元/公斤,迫使大批养殖户退出。
怎么办?是退是进?江华与丈夫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迎难而上。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帮助下,她收购了长寿乳业,把荣华牧业变为长寿乳业的养殖基地,把产业链往终端产品延伸,既是自救,又是突围。
原来的长寿乳业产品体系单薄,仅有原味酸奶和鲜牛奶两款产品且销量寡淡。江华接手后进行产品创新,是做保存更久的高温灭菌奶,还是做保质期只有7天的巴氏杀菌奶?“我要让家乡人喝上最新鲜的奶。”江华选择了更难的那条道路——做巴氏杀菌奶。巴氏杀菌奶虽然保质期短,在制作和运输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可以保留更多对人体有益的菌群,对健康更好。
于是,“鲜”成为长寿乳业最大的优势。江华坚持“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剂”的原则,要求管理人员每天定时通过微信群进行“生产关键点监测”,严格把控牛奶品质。
在产品体系建设方面,她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出“益生菌系列”原味酸奶,主打零添加,不添加防腐剂、稳定剂、增稠剂、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打造零蔗糖风味发酵乳,主打零蔗糖、高蛋白,契合健康消费趋势;开发“曹魏不夜城”文创酸奶,将许昌三国文化融入包装设计,为游客伴手礼提供新选择。
因巴氏杀菌奶保质期短,又需要冷藏运输,长寿乳业确立了“就近、就鲜、就简”的销售原则。为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长寿乳业加快渠道下沉与终端建设,在许昌及周边县(市)建立60余家直营及加盟奶站,并创新推出“订奶到家”服务。每天早晨,配送员穿梭于大街小巷,将当天生产的瓶装鲜奶准时投递到户。
“我们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江华表示,长寿乳业始终聚焦新鲜、高品质,以产业链为根基,以创新为引擎,一步步筑牢企业“护城河”,让家乡人喝上一杯真正的好牛奶。
■记者手记
一杯鲜奶的坚守
在乳制品行业被巨头企业占据大半江山的今天,长寿乳业选择了一条看似“逆流”的道路——专注巴氏杀菌奶,深耕区域市场。“逆流”背后,是江华夫妇对营商环境的肯定和家乡人民的回馈,更是一场关于品质、产业链与地域情感的实践。
长寿乳业不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把根扎得更深:青贮玉米本地种植、文创酸奶融入三国文化、奶站直营保障配送效率……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护城河”。从产品到产业链,从自救到突破,在行业夹缝中闯出一条“生”路。或许,这就是地方企业最动人的模样——守得住品质,接得住地气,更扛得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