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许昌实践及经验启示
日期:08-29
改革开放以来,许昌市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依法厘清乡镇(街道)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持续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在动力,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积累丰富经验,提供诸多启示。
一、许昌实践
(一)党的十八大以前的实践情况
坚持和完善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一是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1988年以来,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整顿和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精神面貌日益提升;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召开“百村整顿”大会;开展“一学双争”“三级联创”等活动;抓好“三讲”教育;完善“三级联创”竞争机制;实施党建“十百千”示范工程;选拔“双强”党支部书记;做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开展对口帮建工作;实行干部结构工资制;开展“两争一创”活动,实施“百村整顿、百村提升”工程。二是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强化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开展“五好”党组织创建活动,党建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采取选派党建联络员等办法,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指导魏都区在43个社区建立党支部,开展“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实行党员网络化管理,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形成区、街道、社区、小区、楼院五级管理网络体系,实现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四是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党建工作。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党建座谈会,督导县乡党委在外出务工集中地建立健全党组织。五是做好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掌握党员数量及党组织建设情况,做好城市分行业创“五好”工作。完善党建引领社会参与制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宣传解释新时代党关于基层治理的理念政策,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1990年以来,开展乡镇党委集中建设活动,加强街道基层组织建设。以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主体的党建格局。实施党建“十百千”示范工程,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好配强乡镇党委成员。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88年以来,开展争创村民自治模范县活动,确保村民代表正常行使民主权力。《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报道许昌村民自治情况,许昌县等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完成全市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农村和城市社区的自治制度建设向广度深度发展。选好配强乡镇党委成员,以程序严密性保证换届选举合法性和选举结果的有效性。
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1983年以来,持续开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采取街道、单位、家庭、民警四结合办法,完善居民楼院的封闭式管理制度。全市形成以乡镇治安综治为中心,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为骨干,以农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调解小组为依托,多部门参与联动的排查调处网络。同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市兴起爱国主义教育热潮;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党性纪律教育,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以社区为依托,开展“除陋习、爱许昌、纠正不文明行为”活动。
(二)新时代的实践情况
抓实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建设。2012年以来,坚持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夯实党执政根基的重要手段,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以“一编三定”为抓手,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创五好、强双基”示范行动;“两新”组织和新业态群体实现党组织建设全覆盖。
抓实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2012年以来,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开展“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活动,打破村党组织书记晋升“天花板”。加强基层放权赋权,由“粗犷式”一刀切下放变乡镇(街道)“精准式”承接。构建简约高效管理体制,推动乡镇权责对等。
抓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建设网格“一长四员”管理机制,基层民主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社区建设纳入民生实事等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推动社区工作职业体系建设。禹州市文殊镇樊岗村作为全国村级协商试点村,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等有效模式,推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
抓实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2012年以来,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推进权责清单制度建设;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同时,做好基层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文明城市创建,让文明之风劲吹莲城;设立慈善项目,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关注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难人员,倡导慈善组织创新模式。全市募集善款数额在全省名列前茅。
抓实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解决群众就业创业等问题;驻村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建强基层党组织。农村(城市社区)深化“五星”支部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许昌经济社会建设中作表率,强化分包网格内群众联络沟通,调解邻里矛盾。
二、经验启示
许昌市基层治理的社会实践带来诸多启示。一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做好基层治理的政治保障。党的领导确保基层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确保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是做好基层治理的智力基础。通过优化组织设置和理顺隶属关系,建立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办公条件,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基层管理平台,增强乡镇(街道)的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和平安建设能力。三是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做好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四是推进法治和德治建设是做好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法治通过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为基层治理提供刚性约束。德治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共识,形成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五是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是做好基层治理的精神动力。加强“综治中心+信息化+网格化”等技术集成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拓展数据技术应用的治理场景,制定智慧治理规划考核制度体系,结合自治、法治、德治及其相互融合的基础和实际,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的智慧效能。
(作者系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