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许昌晨报

“文明实践+”,解锁群众“幸福密码”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22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省、市级主流媒体记者走进建安区,开展许昌市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行动密码”主题采访活动。

记者走进建安区新元街道镜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理论剧场看到,“建安区心连心艺术团”成员正在彩排。该团团长周玉环满脸自豪地说:“我们团成员都是周边社区的老年人,除了唱戏外,还唱歌、跳舞。大家聚在这里,有空调,有茶水,场地又好,图的就是一个开心!”

这幅其乐融融的画面,正是建安区以“文明实践+”模式服务基层群众,解锁群众“幸福密码”的生动缩影。

自2017年成立以来,镜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文明实践+”工作模式,依托“史丽娟文艺工作室”等志愿服务团队,让服务精准触达群众心坎,“+”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种将理论宣讲、便民服务、文化传承、特殊关怀融为一体的模式,让实践站全年活动不断,服务群众零距离,成为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精神家园。

如果说镜湖社区的“文明实践+”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那么相隔不远的新元街道潩水社区,则用一个温暖的约定,将文明实践的涓涓细流精准滴灌进每位居民的心田。这个约定,就是每月20日的“20爱你”志愿服务活动。

每到这一天,该社区广场便会化身为热闹的“服务集市”。磨剪子、抢菜刀的“嚓嚓”声,义诊台前医生耐心的叮嘱声,免费理发摊位前居民满意的笑声,交织成一曲和谐的邻里交响乐。

“立足社区实际,我们整合了辖区商铺、企业、爱心人士等各方资源,常态化提供免费维修、义务诊疗、清理地垫等20多个服务项目,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潩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周银定介绍,这项暖心活动让近万名群众受益,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该社区相继成立了12支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家风家教传承、移风易俗等活动,让“崇尚敬老爱亲,邻里守望相助”的和谐景象蔚然成风。

近年来,建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阵地拓展+品牌提升+服务延伸”的工作思路,构建了“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高效运行格局。16个乡(镇、街道)实践所、392个村(社区)实践站、7个分中心、16个实践基地星罗棋布,实现“区有中心、乡所有站、村有阵地”的全域覆盖。950余支志愿服务队和近6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城乡各地,确保了“周周有安排、月月有主题”,让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服务群众全年度。

理论宣讲“活”起来,群众才能“动”起来。为此,建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用“文明实践+文艺演出+理论宣讲”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情景剧、诗歌、戏曲、音乐中,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思想的洗礼;通过承办“演说中国”“曹灿杯”等全国性赛事,为青少年搭建展示平台,培育宣讲后备人才;成功承办许昌—湖州理论研学互讲活动,创新两地跨省理论宣讲“走亲”模式;探索院校合作机制,与许昌陶瓷职业学院、郑州科技学院结对共建,不断夯实壮大文明实践力量;创新推出“文明集市”,将法律咨询、应急培训、非遗展示、义诊义剪等19个服务项目汇于一处,让群众在“赶集”中享受一站式服务,感受文明实践的丰硕成果;通过覆盖全区885个自然村的“新时代之声”应急广播系统,用“家常话”替代“书面语”,将党的政策、惠民信息送至田间地头,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该中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站”“河南省百姓宣讲示范点”称号。

从热闹的活动场景,到充满烟火气的贴心服务,建安区正以“文明实践+”的创新探索,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通过建强阵地、优化供给、数字赋能,让文明实践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建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史丽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