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许昌晨报

一块玻璃的“革新”之路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07版:民生经济       上一篇    下一篇

永祥玻璃加工车间

8月14日,在位于建安区蒋李集镇寇庄村的寇庄工业园区,许昌永祥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祥玻璃)员工正有条不紊地操作钢化炉、切割机等设备。作为一家深耕玻璃制造领域23年的企业,永祥玻璃不仅为全国汽车制造、工业装备等领域输送高质量玻璃产品,还通过其发展历程折射出企业如何凭借技术创新在行业寒冬逆势突围,成为玻璃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

20世纪90年代,当周边村庄还在发展传统农业时,寇庄村已形成了以玻璃深加工为龙头产业的发展格局。近年来,寇庄村顺应市场趋势,玻璃深加工产业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

18岁的刘永祥进入当时的许昌汽车玻璃厂,从此与玻璃结缘。许昌汽车玻璃厂改制后,刘永祥创办了永祥玻璃,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初创时,永祥玻璃举步维艰,刘永祥借钱建设厂房,承接玻璃代加工业务。然而,刘永祥深知,代加工之路只能解一时之渴,没有核心技术,企业永远处于产业链低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制造业,行业寒意骤浓,低端加工订单锐减,永祥玻璃也遇到了瓶颈。“当时没有退路,只能咬牙向上突围。”刘永祥回忆道。在某次秋收过后,他敏锐洞察到周边地区农业机械化蓬勃发展的需求,决定将突围方向聚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农用工程机械球面玻璃领域。这成为他打破低端代加工困局、迈向技术自主的关键一步。

转型之路布满荆棘。农用工程机械球面玻璃对曲面强度、抗冲击性和光学均匀性要求极高,而永祥玻璃当时的生产线只能加工普通玻璃。刘永祥带领核心团队日夜攻关,研究样品参数,无数次调整钢化炉的温度曲线和风压参数。终于,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他们成功掌握适用于收割机、拖拉机驾驶舱的高强度球面玻璃制造技术,产品性能稳定可靠,迅速打开农机市场。这次成功不仅缓解了生存危机,还积累了宝贵的曲面玻璃加工和强化技术经验,为后续冲击更高端的玻璃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次成功为永祥玻璃注入了信心和技术储备。刘永祥趁热打铁,决定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陆续引进了MT-GPW两用玻璃钢化炉机组及系列配套机械设备。随着企业声名鹊起,永祥玻璃的订单越来越多,设备和工人都显得捉襟见肘。技术工人出身的刘永祥决定对玻璃加工技术进行研究,试图通过革新加工技术提高自动化程度,在提升设备生产率的同时减少人工使用。

刘永祥时刻紧盯行业前沿。近年来,高精度激光打孔技术成为玻璃产业提升制造能级的好帮手。传统机械切割方式在加工异形、微小孔径或超薄玻璃时,精度和效率受限,尤其难以满足汽车曲面玻璃和定制防弹玻璃日益严苛的切割要求。

刘永祥斥资引进自动化激光打孔生产线,开始攻克激光打孔玻璃难题。激光器输出功率波动、光学系统稳定性、工作台定位精度、环境温度变化等细微差别,都会影响孔的最终尺寸和形状,导致批次间或孔间不一致。为了让不同模具产出一致的成品,刘永祥带领技术团队连续数天守在钢化炉前,记录每一批次的细微变化,时刻注意设备的各项参数,最终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攻克了激光打孔难题。

“激光打孔最大的优势是减少人工使用、降低成本,也降低玻璃生产中的污染,让整个生产环境更绿色。”刘永祥说,“第一次‘吃螃蟹’的过程总是艰辛的。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与厂家沟通,与厂家一起调试设备,对设备不断优化,才有了现在的一套完整的激光打孔工艺。”

随着文旅产业的飞速发展,永祥玻璃紧跟潮流,开发了房车外推窗、平推窗玻璃,车用玻璃灯罩等产品。如今,该公司凭借完善的生产体系和高效的生产能力,年产能达80万平方米,可满足不同客户在不同领域的多样化需求。

从寇庄工业园区的小作坊到中原玻璃产业的领军者,永祥玻璃以技术创新为笔,在玻璃产业的蓝海中勾勒出属于自己的壮美画卷,书写许昌民营企业新篇章。

■记者手记

夹缝中的求“生”之路

永祥玻璃的故事像一块棱镜,折射出创始人刘永祥对细分领域的敏锐洞察,大胆创新走出差异化突围之路。当遇到发展瓶颈时,刘永祥没有跟对手“硬刚”,而是在夹缝中寻找“冷门”却充满生机的角落。于是,他的产品中多了农用工程机械球面玻璃、防弹玻璃、车用玻璃灯罩等。

没有做不好的行业,只有做不好的企业。在细分领域中寻找突破口,是企业领导者的智慧。在看似饱和的行业中,总存在未被充分满足的细分需求。找到它、深耕它、做精它,往往就是点燃创新引擎、实现“逆袭”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