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9日,襄城县人民法院联合襄城县政协、襄城县司法局在城关法庭组织召开“护航成长‘协’手同行—共筑非羁押刑未成年人回归路”主题座谈会,凝聚多方力量,构建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支持体系。图为参会人员参观了解家事审判工作。

送法进校园,护航成长路。

真心实意为民,赢得群众赞誉。

接待群众来访,倾听群众呼声。

搭起沟通桥梁,化解矛盾纠纷。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由襄城县人民法院提供
核心提示
“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全省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在襄城县人民法院,有这么一个集体,虽然人不多,但屡获殊荣。这个集体,名字叫“城关法庭”,专门负责家事审判工作。
襄城县人民法院城关法庭目前有3名法官和6名书记员,均为女性。9个人按1∶2配比组建3个审判团队,担负着全县家事纠纷案件审理的重担。自去年8月组建以来,她们用心用情,把老百姓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家事来办,以“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婚姻家庭和总谐稳定第(”1为04目)标期,持续推进家事审判方式、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家事纠纷解决水平,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家和万事兴,家固天下稳。襄城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亚表示,该法院家事审判团队将聚焦主责主业,立足家事纠纷特点,继续务实求真、大胆探索,用优质司法服务妥善处理好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纠葛和利益纷争,守小家和谐,护大家安宁。
“调查+指导” 延伸职能护航“花开”
不到14岁的小美(化名),幼年和童年生活算不上幸福。她的父母,在未进行结婚登记的情况下生下了她。出生还不到1个月,其母亲就因与父亲感情破裂,弃她而去。她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一年回不了几趟家。少了父母的陪伴,她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在小美的印象中,父亲在外工作挣钱,支付她的生活费、学费等不成问题。没想到,在她七年级的时候,父亲因病收入锐减,全家人的生活出现困难。无奈,她诉至襄城县人民法院,要求母亲支付抚养费。
“家事纠纷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民事纠纷,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纠葛。处理此类纠纷,不能单一地从法律角度入手,还要从家庭情感、社会道德等角度去思考。”承办此案的城关法庭员额法官牛军玲说。
据介绍,抚养纠纷是家事纠纷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在办理此类案件时,襄城县人民法院始终秉持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原则,综合考虑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及未成年人的意愿,尽最大可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好驾护好航。
就小美这起案件,其每月生活需要花费多少?其在校学习情况怎么样?其母亲固定收入如何?一系列问题,事关裁判结果,更事关群众满意度。为此,城关法庭委托家事调查员李晓燕走访调查。
牛军玲告诉记者,为促进家事案件公正审理,去年12月,襄城县人民法院与襄城县妇联会签《关于在家事案件审理中开展家事调查的工作规程》,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村委会等组织的妇联干部中择优选聘16名家事调查员。结合案件情况,家事调查员受法庭委托,于庭审前开展家事调查工作,探明家事纠纷发生的真因,为法官裁判、调解员调解提供帮助。
接受委托后,李晓燕走访小美的奶奶、母亲和老师,形成详细的家事调查报告。以此为支撑,城关法庭综合考量各方意愿,判决小美的母亲支付小美出生至2024年期间的抚养费6.2万余元,2025年1月起每月支付抚养费600元,至小美18岁止。
“判决不是家事法官工作的终点,案件审结也不意味着工作结束。相比审结一个案子,我们更希望看到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牛军玲表示。为此,城关法庭不断延伸职能,凝聚学校、家庭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力量,在保护、预防等方面持续发力,护每朵“花开”。
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离婚、抚养等家事案件,以及作出家庭教育令的案件,该法庭在判决时向其监护人发放“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告知对孩子应尽的义务、注意事项等;判后联合妇联、村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开展上门回访工作,跟进未成年人实际状况,督促监护人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据统计,2024年以来,该法庭已向未成年人监护人发放“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700份。
以2024年5月成立的“护未家庭教育指导站”为支点,该法庭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结合办理的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部署法官“走出去”,进校园、进社区,开展“护未”巡讲、“模拟法庭”、家长法治课、家庭指导等工作,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同时,法官们还“请进来”,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法润同心、护未成长”开放日暨亲子研学活动,邀师生、家长、孩子进法庭,零距离体验家事审判工作,增强法治意识。2024年以来,该法庭先后以护航未成年人健康为主题开展各类活动10场。
“审理+教育” 融情于法守护“夕阳”
“孩子们现在都可孝顺,该拿的赡养费没耽误过,没事的时候还能来看看我……”如今,和老伙伴们聊起孩子,王老太满脸笑容。而几个月前,她还因赡养问题而发愁。
王老太年近九旬,丈夫去世多年,身边有三子二女。20多年来,她一直和小儿子一起生活,衣食住行、生病住院,开支都由小儿子负责。两个女儿偶然尽赡养义务,另外两个儿子却因家庭矛盾对她不管不顾。由于几个子女在赡养方面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王老太去年10月诉至襄城县人民法院。
“赡养纠纷作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因当事人之间存在血缘、亲情关系,人民法院在办案时既要依法裁决,又要兼顾亲情维系,尽量确保老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情与法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可能激化矛盾,导致情感‘触礁’,赢了官司却输了亲情。”襄城县人民法院城关法庭庭长万方芳说。
办理赡养纠纷案件时,该法庭以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序良俗注入纠纷解决全过程,融情于法,降低冲突热度,增加说理温度,既引导当事人运用合理法律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促使其采取温和的态度正确对待纠纷,全力实现纠纷“软着陆”、情感“再相连”的效果。
司法实践中,该法庭推行“审理+教育”模式,一方面,从老年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出发,参照当事人意愿、生活现状、受教育程度等个案之具体因素,在法律框架内作出最适当的裁判;另一方面,对每一起赡养纠纷案件在案发地进行巡回审判,用“小案件”讲好“大道理”。
王老太诉子女赡养纠纷案中,办案法官考虑到老人年纪大、行动不便,为减轻老人的诉累,就把庭审“搬”进老人所在的村庄。巡回审判庭审现场,万方芳围绕矛盾焦点积极与当事人沟通,从情理、法律等角度向当事人释明赡养义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子女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主动共同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释法明理,几名子女达成一致意见。该法庭基于子女的家庭情况,充分尊重老人的意愿,最终判决:一个儿子每月向老人支付1000元赡养费,另一个儿子每月向老人支付500元赡养费,小儿子则负责提供场所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两个女儿每月支付200元赡养费之余还辅助对老人进行日常护理。
巡回审判庭审结束,城关法庭第八党支部与老人所在村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暨联学共建活动。活动中,万方芳专门结合案件解读赡养方面的法律规定,有针对性地对党员、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群众代表等进行法治宣讲,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据统计,2024年以来,该法庭累计开展家事巡回审判10次,参与旁听人数1000余人次。
“修复+疗愈” 多方联动助“她”前行
那是一起特别的离婚纠纷案,原告楚楚(化名)不以离婚为目的,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吓吓丈夫明明(化名),使丈夫作些改变。今年1月,城关法庭受理一起这样的案件。
作为承办法官,万方芳第一时间约见楚楚,了解有关情况。原来,夫妻俩育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已上初中,小女儿正上小学。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丈夫明明变得特别内向,常常自言自语,对妻子总是爱答不理。久而久之,双方感情出现问题。楚楚每周都找万方芳哭诉,心态也让万方芳忧心。
“家事审判是一门法、理、情相交融的裁判艺术,其间交织着法理、人文、道德、风俗等。”万方芳表示。结合审判实践,城关法庭不断探索,坚持“修复+疗愈”理念,努力使家事审判从单纯的审判向情感修复、亲情弥合转变。
修复方面,把“法院+司法局+妇联”家事纠纷联动化解工作合作机制落到实处,形成非诉方式挺前、诉讼托底的分级化解模式,共解家事纠纷中存在的难题。为此,2024年12月,襄城县人民法院与襄城县妇联联合在城关法庭成立襄城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由2名家事常驻调解员入驻城关法庭,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对有调解可能的家事纠纷进行调解。该法院还深化与基层组织的深度合作,加强与社区(村)干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基层治理力量的常态化联系,针对家事案件不同特点,采用巡回审判、上门调解、网上调解等措施,妥善地对家事纠纷进行综合调处,实现了法院调解和社会调解优势互补。
疗愈方面,由传统的侧重保护身份利益和财产利益向充分考虑家庭成员人格利益、安全利益和情感利益转变,探索出“疗愈型司法”,不但疗愈当事人,而且疗愈他们的家人。办案法官因案施策,与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社会力量联合,进行情感测评、案件调解、案后回访,帮助当事人修复受损心理、重构健康心态,推动法结、心结一起解。
在楚楚诉丈夫离婚纠纷案中,承办法官通过襄城县妇联,约免费的心理咨询师,在社区同楚楚见面,为楚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还有意识地引导她参加社区的读书会、妇联组织的公益讲堂等活动。几次活动后,楚楚的情绪缓和许多。对楚楚的丈夫,承办法官也安排进行心理疏导,但效果没有想象中明显。看到丈夫变化不大,楚楚坚定了离婚的想法。4月底,双方在协商解决子女抚养、财产等问题后,自愿离婚。
万方芳告诉记者,办理离婚纠纷案件,法官要准确判断当事人的感情现状。对于危机婚姻,要发挥诊断和治理作用,积极进行情感修复和疏导;对于死亡婚姻,要充分履行审判职能,及时判决解除婚姻关系。在她看来,不同情形下,“一别两宽”与“破镜重圆”具有同等意义。作为家事法官,要始终把“修复”和“治愈”放在化解离婚纠纷的首位,既可以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温情,又可以避免衍生案件出现。
2024年以来,城关法庭共受理婚姻家庭类案件1049起,占比最大的就是离婚纠纷。办案法官用心倾听、耐心疏导,先后调解381起,撤诉232起,调撤率达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