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许昌晨报

科研育人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06版:教育视野       上一篇    下一篇

科研与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大核心职能,其深度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科研育人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成长为具有创新潜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在实践中,科研育人仍存在诸多瓶颈。科研资源向教学转化不足是首要难题,同时,育人机制不健全是关键制约。

破解科研育人的现实难题,需要从资源转化、机制构建、能力培养等多维度发力,打造全链条、立体化的科研育人体系。

推动科研资源向教学深度转化,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学术成果转化为学生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和创新创业课题。例如,将科研团队的核心技术开发过程转化为“项目式教学案例”,让学生模拟参与技术攻关;把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小型科研项目。同时,举行学术讲座、科研进展报告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科前沿。

构建分层递进的科研育人课程机制体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建立“基础训练—专项实践—综合创新”培养模式。在低年级开设《科研方法导论》《文献检索与分析》等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在中年级设置学科前沿讲座、科研项目模拟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子课题研究;在高年级推行“毕业设计(论文)与科研项目结合”模式,鼓励学生围绕真实科研问题开展深度研究。通过分层培养,让科研训练贯穿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科研导师队伍建设。实施“科研育人导师制”,明确教师在科研育人中的职责定位,将指导学生科研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研导师培训计划”,通过专题研修、经验分享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指导能力。

科研育人的深入推进需要制度保障、资源支持和氛围营造,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优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高校应将科研育人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成立科研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建立“科研育人示范项目”培育机制,重点支持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育人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完善“科研与育人并重”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指导学生科研成果、科研育人课程建设等作为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

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通过举办“科研成果展”“创新项目路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设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支持学生自主选题、大胆探索。

科研育人不是科研与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的深度融合与价值重塑。通过推动科研资源教学化、构建分层培养体系、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让科研成为人才培养的催化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科研实践中点燃创新激情、提升创新能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国际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