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稻谷飘香。在广丰区排山镇王坑村的百亩田间,金色稻浪翻滚如潮,多台收割机轰隆作响、有序穿梭,农民们弯腰拾穗、笑语盈盈。这片曾经零散荒芜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示范田”、农民增收的“希望田”。上饶市科技局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纸,绘就了一幅“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良种落地,荒田披金装
王坑村,耕地肥沃,却因种植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而陷入发展瓶颈。作为派驻帮扶单位,上饶市科技局立足科技服务资源,精准对接江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安种业”),推动双方签署合作战略协议,共建百亩优质杂交水稻育种示范基地。该合作不仅让荒田重焕生机,更让科技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站在田埂上,上饶市科技局驻村第一书记连标坤指着稻田说:“这一片过去有不少是荒地,通过土地流转整合成片。我们引进了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实现了大丰收。”根据合作协议,兴安种业提供亲本材料;专家团队精准测绘土壤、实施配方施肥,为育种打下坚实基础。从荒芜到丰产,从传统到现代,这片土地见证了科技赋能农业的第一次飞跃。
“原来种普通水稻,亩产千斤却卖不上价。现在种杂交水稻,虽然产量减了,但价格翻了几倍。”王坑村种植大户夏建水感慨道。良种的引入,不仅提升了作物品质,更打开了农民增收的新通道。
技术扎根,农民变“专家”
科技的价值在于应用,技术的生命在于推广。百亩优质杂交水稻育种示范基地采取“田间课堂”模式,把培训搬到地头,让农民从“看天吃饭”转向“看技术增收”。无人机飞防、机械化播种、精准施药等系列新技术,成为王坑村农民手中的“新农具”。从授粉调控到去杂保纯,从病虫防控到农机操作,农民在实操中掌握关键技艺,一批“经验型”农户逐步转型为“科技型新农人”。截至目前,上饶市科技局驻村工作队与兴安种业专家联合开展手把手教学培训农户累计达200余人次。
模式开花,乡村蝶变启新程
王坑村的实践,不仅是一次技术的成功推广,更是一次帮扶机制的创新探索。通过“科技单位+企业+村集体”三方联动,形成了土地流转增收、农民务工学技、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格局。百亩优质杂交水稻育种示范基地的稻谷全部由企业保底回收,收益归村集体,农户获租金、挣工资,共享发展红利。
周边村镇干部群众亲眼看到科技带来的实效,化解了对新技术、高成本的疑虑。如今,有不少邻村的村民组团前来参观学习,从“不敢种”到“主动种”,从“单打独斗”到“联合发展”,王坑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金黄稻谷千重浪,科技兴农正当时。王坑村的丰收,是科技成果扎根乡野的生动写照,更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人才培养为支撑、模式探索为纽带的乡村振兴实践样本。未来,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必将涌现更多“金种子”,结出更丰硕的“共富果”。
(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