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戎美容
昨日清晨6时,东钱湖畔的一间农舍前,毛仙钗挽着竹篮,在田间来回穿梭——她手指轻捻,将一颗颗小番茄熟练地摘入篮中,又转身剪下几根紫亮的茄子。
“今天又有一场宴席,先备点蔬菜。”毛仙钗说话时眼里闪着光。这个假期,她的“与食森林”八天档期几乎全满,虽然忙得脚不沾地,喜悦却藏不住。
她身后那座掩映在绿意中的小屋,正是“与食森林”。绿窗白墙,百来平方米的空间,前院是菜地,后院有亭亭如盖的大树,树下清溪潺潺。
谁能想到,这处让人“绿意漾心田”的美学空间,一年前还是个废弃的猪舍。
这位“90后”姑娘和搭档郭瑞彦,用半年时间亲手将其改造成心中向往的生活。而这,并非一时冲动。
“我们在东钱湖已经生活了好几年,一直经营民宿,做得也挺不错。”毛仙钗说,这些年的经历让她们发现,都市人越来越怀念乡土,渴望回归最纯朴的生活场景。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们相中了这间屋舍。她俩坚信,未来的乡村趋势,在于将本地的青山绿水化为最独特的环境语言,激活沉睡的乡土资源,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走向一种既有风貌又有前景的未来。
毛仙钗还有个小小的私心——她把在丽水老家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母接来,几年来却发现他们仍不适应这儿的生活,“想着是否回归真正的乡野,他们会过得更自在”?
“与食森林”试营业两个多月,未做任何商业推广,预约已排到11月底,单月营收突破7万元。
在同类业态竞争激烈的当下,这方小院靠什么脱颖而出?
“不是卖食物,而是卖情怀。”毛仙钗道出其中奥秘。这里实行预约制,目前不接待临时客人,她们用乡村场景打造每一次聚会,让食客获得的不是简单消费体验,而是一种生活经历。“我们希望小院成为客人临时的家,如果有陌生人在场,大家会不自在。”毛仙钗解释了选择这种方式的缘由。
为了增添小院的特色,两人跑遍四明乡村,寻找最原始的味道:奉化的瓦缸烘虾、象山高塘白枇杷花茶……毛仙钗自酿青梅酒,还把家乡的山野地瓜干带到这里。
这些质朴的滋味意外走红,随着四季轮替,各色产品颇受欢迎。
中午11时,客人陆续抵达。顾客胡女士对这个小院赞不绝口:“这儿不像餐厅,倒像是回老家参加庭院聚会。”后院飘来孩子们的笑声,大树下的长桌摆满当季菜品,没有豪华装饰,只有自然的馈赠。
更让毛仙钗欣喜的是父母的变化,他们仿佛回到了家乡,重新干起了熟悉的农活,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在东钱湖畔,这样的生态美学空间正悄然“生长”,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