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罗梦圆
实习生 王优悠
昨天下午,刚上小学一年级的7岁女孩陈思亦放学回到家,便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她的剪纸作品《两个小八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青少年书画推优展评中,获得了金奖。
“爷爷,我拿了国际大奖,厉害吧!”小女孩欢呼雀跃,又缠着63岁的爷爷陈士海拿起剪刀……
这把剪刀传到思亦手里,已经历整整五代人!
“陈家的剪纸是从我奶奶开始一代代往下传的。”看着手中的剪刀,陈士海思绪万千。
小时候,他跟父亲和哥哥学了剪纸,逢年过节就会拿着红纸勾画裁剪,剪出一张张精美的窗花。
彼时的他只把剪纸当作闲暇时候的消遣,却没想到,它竟成了自己大半辈子最大的精神慰藉。
17岁高中毕业后,陈士海开始出海捕鱼,一捕就是40多年。海上的日子很寂寞,尤其晚上值班时,别人喝酒聊天,他就靠剪纸打发时间。
“记得有一次,我寄作品去参赛,评委打电话来问‘你的作品怎么有鱼腥味’,我说‘这是我在海上分拣海鲜后剪的’……”陈士海笑称,他这也算是剪纸手艺人里“独一份”的特色。
对剪纸的热爱如同种子,在陈家拔节生长——
陈士海的妻子周惠萍、儿子陈泷,以及嫁入陈家的儿媳孔露露,在他影响下,都先后拿起了剪刀。
“公公就是我学习剪纸的师父。”37岁的孔露露说,2019年,她的作品《古色瓷韵》在省展中获奖,她后来也成为镇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陈思亦从4岁开始就跟着爷爷学习剪纸,如今能在3刀之内,分别剪出18个字。短短3年,孩子已在全国乃至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得金奖或银奖。
如今,陈士海夫妻和儿子、儿媳、小孙女一起住在镇海招宝山街道白龙社区安居小区。于是,三代同堂的陈家出现了一幅有趣的画面——
一家人经常为创作一幅剪纸作品需要融入什么元素,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连小思亦也加入“战团”。最后,大家取长补短,“握手言和”。“创作就是要听取不同意见,汲取别人思维中的闪光点。”陈士海乐在其中。
就连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陈家也是三代齐上阵。陈士海在白龙社区成立剪纸工作室,公益课堂场场爆满,把剪纸的种子撒向更多人。“寒暑假时,不但我妈妈来为社区孩子上剪纸课,我也走上讲台,当大家的‘小老师’啦!”思亦胖嘟嘟的小脸蛋上满是自豪。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杭州亚运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翻看陈家的剪纸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这也是一家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九三阅兵当天,陈士海带着80幅剪纸来到白龙社区邻里中心展览。这些作品全部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其中有赵一曼等抗战先烈,也有地道战等战斗场景。
“这些作品都是我和家人创作的,小孙女也剪了15幅。”陈士海说,他们一家想用80幅剪纸,剪出跨越80年的致敬!
一把剪刀,刻下了陈家五代人对剪纸的初心,更刻下了时代奔涌向前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