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宁波日报

85岁老人37年编写百万字村史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A3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王博 通讯员 任泽峰

昨日,记者走进鄞州区五乡镇永乐村85岁老人陆昌首的家里,只见他伏在桌前,一手执笔、一手按纸,正专注地整理村史资料。37年来,这位老人笔耕不辍、步履不停,已编写村史8本,总字数逾100万字,用笔墨为家乡留存了珍贵的记忆。

陆昌首是教师出身,育人之余,对地方历史怀有浓厚兴趣。上世纪80年代,五乡镇同岙村邀请他编写村史,他二话没说便应了下来。此后,他挨家挨户走访,一字一句记录村庄故事,将零散资料汇编成册,最终在1988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村史——《同岙村简史》。

2001年退休后,陆昌首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村史编写。他每日至少投入8小时,要么穿梭在村落间,倾听村民口述的岁月往事;要么埋首案头,整理资料、查阅文献,与泛黄的旧纸页为伴。2009年5月,他迎来了一段宝贵的提升机会——被选调参与《宁波市鄞州区志》的编写工作。在这段日子里,他向专家前辈系统学习了历史梳理方法,这也让他后期编写村史愈发游刃有余。

“村史编写哪有什么捷径,说到底就是‘跑’和‘记’。”陆昌首的这句话,是他多年来编写村史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始终带着“两条勤跑的腿、一支勤记的笔、一个不离手的本子、一部随拍的手机”,用最“笨”却最扎实的方式,搜集每一份资料。

为了让村史内容更加鲜活,他深耕“口述历史”:邀请当地百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村干部促膝长谈,记录下他们口中的村落变迁。在明伦村,他倾听86岁老人陈维伦讲述原宝林学校布局,细心记下老人哼唱的校歌与校舍图纸;在宝幢片区,他根据80岁老人张国明的记忆逐处打磨细节,让500米长的宝幢老街重新“活”在纸页上。

他坚持文献佐证,研读了五乡镇年报、地方文献、家谱等资料70多本;坚持实地考证,从王应麟古墓、铁佛寺等古迹遗址,到宝幢救火会、宝林医院等近代场所,再到汉晋古墓群、唐宋古窑址及散落在村中的古寺、古井、古樟,他都一一走访,并用镜头留存实物证据、用笔记录建筑细节。

“访谈记录、乡村变迁、风土人情、老物件、老手艺、百姓传说……本子上记的都是鲜活的乡土印记。”谈及未来,陆昌首笑着告诉记者,他会继续用笔墨守护这份记忆,让家乡的故事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