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个“一事一议”项目让乡村颜值与村民幸福感同步提升
日期:09-30
本报讯(记者 文正)“太阳能路灯照亮村路,垃圾地变身多功能停车场,桥梁加装安全护栏,文化广场更添韵味……‘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帮我们办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事,村民都夸政策好!”谈及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带来的变化,汤庄镇汉留村党总支书记徐婷满心感慨。“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村民急难愁盼,累计投入6800多万元推进301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从道路硬化到环境整治,从水利设施到文化场所,一个个小项目落地生根,让乡村颜值与村民幸福感同步提升。
汉留村的姚项路,是连接姚费、项薛两个自然村的“民生要道”,约4公里的路程承载着300多户村民的日常出行。“以前没路灯,晚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老人小孩走路都提心吊胆。”该村老党员金兆标回忆,此前村民对装路灯的呼声极高,村干部走访发现90%以上沿路村民都有迫切需求。为此,汉留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与座谈会,最终将姚项路路灯安装纳入“一事一议”项目,申报2024年村级公共照明建设项目。项目推进中,村里全程公示招标公告、筹资筹劳方案等关键信息,还推选村民代表参与施工监督,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
甘垛镇荷花村则依托“一事一议”项目解决了停车难题。该村一组老庄台住有102户村民,近年私家车增多,节假日返乡车辆无处停放常引发矛盾。村里听取意见后,利用废弃老村部地块申报项目,建成有40个车位的停车场,且兼具多重功能:平日是村民跳广场舞、休闲的场所,农忙时成临时晒场。“以前老村部杂草丛生,乱搭乱建、乱堆杂物,蚊蝇多、污水横流,邻里矛盾不少。”该村村民表示,如今周边环境清爽,既解了停车难,又改善了居住环境,干群关系更融洽。
近年来,我市将“一事一议”项目作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模式,让财政资金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如今行走在乡村,新建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绿化公园成了村民休闲新去处:清晨老人健身,傍晚年轻人用健身器材放松,周末孩子在家长陪伴下嬉戏。301个“一事一议”项目落地,不仅刷新乡村颜值,更激发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