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道
龙虬郭氏家谱的堂号为汾阳堂。据历史记载,凡汾阳堂郭氏均为郭子仪后裔。郭子仪(697年-781年),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阳曲(汾阳),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郡王”。郭子仪不仅功高盖世,名垂青史,而且多福、多寿、多子。他有八子七婿,皆为朝廷重臣,孙辈数十人,族中人口3000多人,是唐代中州第一大家族。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之后,其后裔子孙便以“汾阳”为堂号。由此可见,龙虬郭氏家族是郭子仪的后裔,龙虬汾阳堂《郭氏家谱》不但梳理了郭氏始祖虢叔公到郭子仪70世的世系,还详细记载了郭子仪的生平年表。郭氏家族应该为有这样一位老祖宗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次龙虬汾阳堂郭氏家族修谱最大的收获是寻到了老祖宗。据我所知,一开始,郭氏族人只知道家族堂号为汾阳堂,老太爷是从丹阳迁来高邮的,有三代字辈排行,但老太爷以上的世系一点也不清楚。为了弄清龙虬郭氏源流,郭氏修谱牵头人郭明先生委托高邮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的徐学林帮助寻根问祖。徐学林从网上搜索镇江丹阳郭氏宗亲网站,购买了那一带全部郭氏家谱,还购买了《丹阳县地名志》,在志上查找丹阳所有的郭姓村庄。在此基础上,徐学林和郭明先后两次去丹阳走访了郭姓村庄的郭姓老人。最终他们找到一部乾隆癸卯年(1783年)始修、道光元年(1821年)、宣统三年(1911年)续修的《京江郭氏家乘》,从该谱中查到京江郭氏的字辈排行为“长发其祥,大启尔宇”,其中三个字“长发其”与龙虬郭氏相同,而且年限基本一致,加之该家族遍及镇江、丹阳、丹徒一带,由此认定《京江郭氏家乘》所记家族与龙虬郭氏家族同根同源。
《京江郭氏家乘》记载,始迁祖郭廷章,字松山,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卒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原籍山西汾州府汾阳人,嘉靖九年(1530)庚寅科汾阳县拔贡生(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历官直隶苏州府通判,授承德郎。郭廷章五十岁那年,汾阳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山体滑坡,洪水与泥沙冲毁并埋没了郭廷章老家爱子村,一部分郭氏后人逃离了虎口,而郭廷章的妻室子女全部遇难。郭廷章痛不欲生,后经人劝说,续娶润州丹徒县李氏为妻,筑室县城竹竿巷,生得二子,占籍丹徒,繁衍生息。龙虬汾阳堂郭氏始迁祖郭金龙,为郭廷章13世孙。功夫不负有心人,龙虬郭氏家族找到了自己的根和源,可喜可贺!
凡家谱大多立有家训。家训是同姓家族自己制定,要求所有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称,通常是由父祖长辈、族内尊长为后代子孙和族众规定的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原则、规范、训语和禁戒。郭氏家谱刊载了“郭氏家训(十四则)”和“郭氏家族训言(八则)”,这些家训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这次龙虬郭氏家谱之所以修建成功,郭明先生功不可没。几年前他就动议修谱。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热心修谱?他的回答很朴实:“我牵头修谱是为了上对得起老祖宗,下对得起后世子孙;为了我郭氏一门和睦相处、兴旺发达。郭明先生修谱目的明确,做事也很执着。去丹阳寻根、各户信息登记、谱书编排印刷等等,他付出了大量心血。修谱人的功德同样被载入史册。
家谱是平民史册,记载着一个家族迁徙、繁衍、发展的历史。家谱不但记载血缘世系,还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认同。编修家谱,不仅是收宗睦族,也是一种家族文化传承。相信郭氏家族看了这部家谱,一定有所收获,有所教益。
衷心祝愿龙虬汾阳堂郭氏家族根深叶茂、兴旺发达!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