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顺星
汪曾祺的散文《跑警报》,以西南联大师生躲避空袭为背景,通过对日常琐事的细腻描摹,塑造了一群在逆境中展现独特精神风貌的书生形象。这些形象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缩影,更折射出中国人民的坚韧、乐观与知识分子的风骨。
临危不乱的从容态度。1940年起,日军对昆明实施系统性无差别轰炸,市中心、学校、居民区均为目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跑警报”(即躲避空袭)成为西南联大师生及当地民众的日常生存状态。警报信号通过五华山上悬挂灯笼等方式传递,不同颜色和数量的灯笼代表日军飞机与昆明的距离,市民需根据预警信息紧急疏散。面对频繁的空袭警报,师生们并未陷入恐慌,反而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应对模式。预行警报时照常上课,空袭警报响起才从容动身,甚至在紧急警报响起,仍在马尾松林下买“叮叮糖”,吃松子,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他们已经将生死考验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展现了对环境的适应力与内心的镇定,对秩序与知识的坚守。
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在艰苦的避难环境中,师生们以各种方式寻找乐趣:有人在松毛铺地的林间读书,享受“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有人在沟上讨论学术、打桥牌,将枯燥的等待转化为精神交流。这些细节展现了他们在物资匮乏中对精神世界的珍视。
文人的趣味与风骨。联大学生独创了“跑警报爱情”,他们抓住跑警报的机会谈恋爱。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跑警报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同平时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这一点危险感使两人的关系更加亲近了。
文中有几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不然。对“西门驿道马帮”“坟碑‘四至’记载”的书写,实是文人趣味的自然流露,暗含“文化抗战”的意旨;对“干松枝的柔软”“松子的生香”“蓝得欲滴的天空”等自然意象诗意的描摹,反映出学生寻找避难地点时,不忘观察自然、享受片刻宁静的志趣,更透露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师生们在防空壕中读书、闲聊的场景,则彰显了弦歌不辍的教育精神。
《跑警报》的师生形象,打破了战争题材的悲情叙事框架。他们既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生活的创造者——在炸弹威胁下读书、谈笑、寻找乐趣,用平凡举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联大精神。这些形象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了一段特殊历史,更在于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中的弹性:即便身处黑暗,依然能以从容与智慧,为生活镀上一层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