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维儒
1991年,北京作家应邀来到楠溪江,汪曾祺在此行中。当时的楠溪江虽然还处在开发中,但已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汪曾祺说:“楠溪江之名犹不彰,养在深闺人未识。”他们这次到永嘉一趟,游楠溪江,实只三天。匆匆一面,汪老说:“我可以负责任地向全世界宣告:楠溪江是很美的。”
楠溪江,这条贯穿浙南永嘉全境的瓯江支流,不知静静地流淌了多少年。清纯的溪水,奇异的岩峰,高悬的银帘,如黛的滩林,古朴的村寨,还有飘若浮云的秋帆,“载不动,许多愁”的舴艋舟,缭绕的炊烟和暮归的老牛……山水田园诗般的宁静而安详。林斤澜、从维熙、刘心武、邵燕祥等作家用不同的视角、动情的笔,写出了不一样的楠溪江。汪曾祺写的游记名为《初识楠溪江》。 ?
汪曾祺的《初识楠溪江》分为四个章节:九级瀑、永恒的船桅、传家耕读古村庄和清清楠溪水。这是一篇典型的汪氏风格散文,以其独特的笔触和审美视角,展现了他与楠溪江的初次相遇。他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楠溪江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气息。例如:“楠溪江水质纯净……透明到一眼可以看到江底。江底卵石,粒粒可数。”“山并不陡,却是绿的,绿得厚实。”这种语言不事雕琢,却充满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江水的清澈与山峦的温润。
汪曾祺不仅写景,更注重人在景中的存在。他笔下有普通人的生活片段:“江边有妇人洗衣,捶衣声断续传来。”一些细节也写得仔细:“有一片很大的草坪,地极平,草很干净。”“楠溪江村外多有路亭。”“楠溪江村头常有一两棵木芙蓉。”这些细节传递出一种宁静、质朴的生活美学,体现了他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与尊重。楠溪江不仅是风景,更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象征。
汪曾祺笔下的楠溪江,既有山水的壮丽与秀美,又有文化的深邃与厚重。他赞叹楠溪江的水质纯净如镜,感叹石桅岩的巍峨与小三峡的曲折回环。在汪曾祺的笔下,楠溪江仿佛变成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每一处景色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汪曾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尤其是道家与明清小品的隐逸思想。文中他对楠溪江的描写透露出一种避世般的闲适:“此地似乎时间走得更慢些,人心也更静些。”这种情怀与古代文人(如陶渊明、张岱)一脉相承,但汪曾祺将其转化为现代语境下的生活态度,没有矫饰,只有对“慢生活”的真切向往。
文章看似随性,实则在结构上暗藏章法。从初至楠溪江的总体印象,到细节观察(水、山、人、船),再到内心的感受,层层递进,自然流畅。这种散淡的节奏恰恰契合了主题,让阅读过程如同一次心灵的漫游。
汪曾祺的情感表达一贯比较克制,很少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客观描写间接流露,但这次直抒胸臆了:“来吧,到楠溪江上来漂一漂,把你的全身、全心都交给这条温柔美丽的江。来吧,来解脱一次,溶化一次,当一回神仙。来吧!来!”这段语言是一种对自然与生活的深沉眷恋,是对楠溪江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汪曾祺的散文始终延续相似的风格,《初识楠溪江》也未超出他以往的题材与手法。对于追求激烈冲突或宏大叙事的读者而言,可能会觉得过于平淡,但这也正是汪曾祺的坚持:在平凡中发现美,以淡笔写深情。
汪曾祺在游记《初识楠溪江》中创作了五首旧体诗,引用了一首名篇。这在汪文中很少见。这一行为本身及其诗作内容共同说明了文人的传统表达与情感升华。中国古代文人游记(如《徐霞客游记》,苏轼、柳宗元的山水散文)常以诗文结合的方式记录行程、抒发情怀。汪曾祺作为深谙传统文化的小说家、散文家,此举是对这一古典传统的自觉继承。散文叙事,诗歌抒情言志,二者互补,形成完整的审美体验。